孟津朱倉北朝墓出土的圍屏石棺床及隨葬器物
金覆面
鄭州商都遺址發現的最大玉戈
二里頭都邑8號基址
元代白地黑花瓷枕
殷墟商王陵區東圍溝內祭祀坑
汴河西壁剖面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張弋/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去年,豐碩的考古成果在河南大地不斷誕生,鄭州商城金覆面、開封州橋遺址巨幅祥瑞壁畫等一系列重大發現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登上全國熱搜,再次奠定了河南文物大省的地位。
3月8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導,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華夏考古雜志主辦的“2022河南考古新發現論壇”在鄭州舉行。
今年共有10項考古成果參與評審。3月21日,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鄭州商都遺址書院街墓地、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洛陽孟津朱倉北朝墓通過專家無記名投票后脫穎而出,當選“2022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發現”。除評選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發現外,今年特新增年度河南考古人物,“2022年度河南考古人物”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馬俊才研究員。他主持發掘的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去年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五大考古發現里,殷墟商王陵、偃師二里頭、開封州橋還入選了“2022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終評的22個項目名單。目前,河南已擁有50個“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領跑全國。
安陽殷墟商王陵
發現商王陵隍壕和超大型西周遺址
近年來,殷墟商王陵區又有多個重大考古新發現,考古人員在這里發現了兩條圍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牛世山介紹,這兩條圍溝屬于圍繞商王陵園的隍壕。
20世紀90年代以來,考古人員在殷墟遺址范圍內的洹河以南和東面的大司空地區發現商代晚期干道;從殷墟西部、今安鋼廠區向東貫穿有商代晚期的干渠及其支渠,兩者構成殷墟大邑商都城空間的骨干框架。“但這樣一些重要的現象,在洹河北岸以商王陵區為中心的區域都沒有發現。”牛世山說。
2021年8月到2022年11月,考古人員對商王陵及周邊進行考古勘探,發現圍溝、祭祀坑、墓葬、灰坑等。
這兩條圍溝,東西相距40米。東圍溝(G1)圍繞在王陵東區的大墓和大量祭祀坑周圍。東西間距大致為246米,南北236米,近正方形。溝的寬度不一,口部寬超過10米,最深處3.5米。西圍溝(G2)圍繞在王陵西區的大墓周圍。兩個圍溝各發現缺口兩個。新探祭祀坑460座以上,形制與以往考古發掘的殷墟時期祭祀坑基本相同,不排除少數為墓葬。
值得一提的是,在東圍溝東部(王陵公園東墻外),考古人員清理了祭祀坑31座。其中包括人坑、狗坑、人與狗組合坑三種,以第三種常見。少數坑底的腰坑中埋狗。少數坑中埋青銅器、陶器、玉器、骨器、蚌片等。
牛世山說,這兩條圍溝都屬于商代晚期,與商王陵園有明確的關聯關系。殷墟王陵區陵墓隍壕的確認,將此規制上推到商代晚期,將推動對商代陵墓制度乃至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時,也為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此外,考古人員還在王陵區西部發現了殷墟范圍內面積最大的西周遺址,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這是殷墟范圍內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西周遺址,將推動周人滅商以及周王國國家治理方式的研究。
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
確立了都邑規劃布局的基礎框架
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近年來取得重大突破,更多道路與墻垣被發現,以道路和墻垣規劃為多個方正、規整的功能區,形成多網格式宏大格局,確立了都邑規劃布局的基礎框架。
據介紹,根據對以往資料的研究,考古學者推測,二里頭都邑除了宮殿區、作坊區外側存在圍垣之外,“井”字形九宮格其他網格的各貴族居住和墓葬區外圍也應有墻垣圍護。經過幾年探索,在中心區新發現主干道路及其兩側墻垣。
2020年秋季至今,新發現宮北路上的門道,宮城以西區域圍墻的東南拐角,東南角近直角,內側被破壞較多;新發現宮西路向北延伸200余米,道路的東西寬度約15米,道路兩側均有寬約2米的南北長條形夯土墻。東側的夯土墻,應為祭祀區西側的圍墻;西側的夯土墻,應為祭祀區以西區域的東側圍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席樂介紹,從九宮格到多網格的變化,是二里頭開創的先例,后世的里坊制可能都是從這里開始的。“有四條路就可以形成九宮格,多網格布局的道路系統則更為復雜,將來可能會在二里頭發現更多的道路圍城的格子。”
祭祀區、宮殿區和官營作坊區這三個最重要的區域恰好在中路,宮殿區位居中心,重要遺存拱衛在宮殿區的周圍。完全符合“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的都城規劃特點。席樂說,每個網格應屬于不同人群,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墻、居葬合一的布局。嚴謹、規整的規劃布局,顯示社會結構分明、等級明顯,統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當時有成熟發達的統治和模式,是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志。
嚴謹、方正、規整的布局,為其他先秦都邑遺址探索布局提供了參考。在偃師商城、鄭州商城,特別是安陽殷墟包括周原的殷人聚落都有類似現象,表明這種制度被商王朝繼續,體現了二里頭對中華文明總進程的引領作用。
鄭州商都遺址
出土金覆面,發現商文化首件“金泡”服飾
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鄭州商都歷史文化區兩院二期項目建設過程中發掘出各類豐富的遺跡、遺物,時代涵蓋商代、戰國秦漢、唐宋金元、明清等時期,重大考古收獲是發現鄭州商都遺址書院街墓地。
書院街墓地位于鄭州商城內城垣東南、東大街南、書院街北,距南城墻約200米,距東城墻約450米。墓地由兩條大致呈東西向平行的壕溝、出入墓地的通道及附屬夯土建筑、以青銅器墓葬為核心的甲組墓葬、祭祀坑等共同組成一個結構與功能明確的喪葬體系,這是鄭州商城城垣內首次發現的具有系統結構功能的墓地。墓地現存面積一萬余平方米,時代為鄭州商城白家莊期。
墓地主墓M2出土青銅器20件、玉器11件、金器6件、箭鏃50、貝幣120等隨葬品共計200余件,是鄭州商城目前出土隨葬品最多、種類最豐富、等級最高的貴族墓葬。M2出土金覆面、金泡、金箔綠松石牌飾等大量用金的黃金文化現象在全國早、中商文化中是首次發現,為探討西南地區三星堆黃金面具文化的來源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
M2出土長達75厘米的玉戈,是鄭州商城目前發現的最大玉戈。M2出土青銅器組合填補了學術界對中商青銅器文化研究的空白。M2底部六處殉狗坑分別位于頭部、腰部及四肢處,這一罕見的殉葬文化現象為晚商高等級貴族墓葬殉狗文化的來源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書院街墓地是一處有組織、有規劃、有設計、有管理的專門區域,兩條壕溝很可能具備了商代最早的“兆域”雛形或者說具有界溝等整體系統性的功能,為商代王陵喪葬禮制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文化視角。
書院街墓地極大拓展了鄭州商城聚落結構的時空布局,豐富了學術界對于中商文化的認知,為我們進一步認識鄭州商城發展、演變及其與鄭州小雙橋遺址的關系等諸多問題提供了新的探討空間。
開封州橋遺址
發現北宋州橋石壁上巨幅祥瑞壁畫
州橋位于開封市中山路,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間,因在州之南門故名州橋,五代稱汴橋,宋代改稱天漢橋。人們熟知“汴京八景”之一的州橋明月,就在這里。2018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開封北宋州橋遺址進行發掘。經考古工作者接續努力,州橋遺址的真容已完全顯露,其中最奪人眼球的莫過于發現了河道兩側的石壁,石壁上祥瑞圖案與《東京夢華錄》記載完全一致,可謂歷史照進現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封北宋州橋遺址發掘現場負責人周潤山介紹,此次考古發掘最大成果就是發現了《東京夢華錄》記載的石壁,位于河道兩側。
目前揭露的北側石壁頂部距地表深度約6.8米,石壁通高5.3米,東西長21.2米,雕刻紋飾的石塊有16層,通高3.3米,有3組圖案。整個石壁每組為一匹海馬和兩只仙鶴環以祥云組成,長度約為7.5米。整個石壁推測共有4組圖案,長度約為30米,每匹海馬頭部還長有“獨角”。
經考古人員根據X熒光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檢測后發現,州橋兩岸石壁的氧化物組成、物相組成及含量與滎陽段溝河區域石塊極為接近,與文獻記載的北宋修建東京城時皇家采石場位于滎陽相吻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向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表示,州橋石壁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從規模、題材、風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
周潤山認為,隨著時代變遷,河道變窄,曾經的汴河已經變成了小水溝,兩岸居民開始在州橋兩岸上蓋起了“違章建筑”。金龍四大王廟在州橋橋面上,廟的大殿部分,則位于磚券小橋正上方。現存州橋為明代早期修建,是在宋代州橋橋基基礎上建造的單孔磚券石板拱橋,那么,宋代州橋在哪里?周潤山認為,宋代的州橋已經不存在了,明代的州橋應是在宋代州橋的橋基基礎上建造而成。
“本次考古發掘,首次完整揭露出了唐宋至清代開封城內的汴河形態,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開封段的修筑、使用、興廢等發展演變過程,為研究中國大運河及其變遷史提供了考古實證。”劉海旺說,州橋遺址見證了10至12世紀中華文明的發展高度。
洛陽孟津朱倉北朝墓
洛陽地區首次考古出土圍屏石棺床
2022年10月,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在進行小浪底南岸灌區建設項目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一處由3座墓葬組成的北朝時期的家族墓地。墓地位于洛陽市孟津區平樂鎮朱倉村東北部,3座墓葬墓道均為南向,整體呈“品”字形排列,為長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共發現2套圍屏石棺床,同時還有完整的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三座墓葬的年代初步推測為北魏末年至東魏時期。
M260由長斜坡墓道、天井、甬道和墓室4部分組成。墓室北部置有一圍屏石棺床,由石屏風和石棺床兩部分組成,圖像為減地平钑,由4塊石屏風,1對石刻子母闕組成。每塊石屏風各有3幅圖像,共計12幅,局部涂朱貼金。除1幅似為男性墓主人外,其余內容為“郭巨埋兒”“臨深履薄”等孝子、列女、高士故事及墓主出行儀仗內容。
在M262墓葬中發現的圍屏石棺床結構與上述石棺床相同,但未配石刻子母闕。石屏風未見墓主人圖像,內容為“董永七仙女”“郭巨埋兒”“孝孫原榖”“伯俞泣杖”孝子故事,及侍女持帳出行畫面,棺床上部為高浮雕雙層蓮瓣,蓮瓣全部貼金并有紅綠彩繪,外側9幅圖像為畏獸、翼獸、千秋萬歲和獸首銜蓮圖案,床腿兩側為獅子,中部為蓮花火壇。在M261墓葬中未發現圍屏石棺床,甬道內出土部分石棺頭擋殘塊,經初步清理圖像有神人、門吏、畏獸等,局部涂朱貼金,推測該墓應該使用石棺作為葬具。
該項目負責人李勇介紹,此次發現的圍屏石棺床為洛陽地區首次考古出土,石圍屏的圖像內容為中原傳統的孝子和出行故事,藝術水平非常高,但兩套圍屏的圖像風格又有所差異,反映了北魏晚期以后繪畫風格的變化,逐漸由“瘦骨清像”向“雄健飽滿”轉變的過程。所使用的葬具及隨葬器物反映了孝文帝遷洛以后漢化的強烈影響以及鮮卑本民族的自身特征,為研究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圖像和實物資料。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252-28864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