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孔學姣 本報通訊員 姜鯤 孫環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么,是從多“高”的天上來呢,沿途的幾百個水文站見證了黃河的壯美,也記錄下每一段黃河的水文數據。
“此前我們見過奇怪的現象,數據一對比,河流的下游水位反而比上游水位高。這不是測量方法出了問題,而是各個水文站采用的高程基準不統一。”省計量測試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徐新超說。
他所說的現象,在黃河流域將大有改善。6月3日,記者在該院測繪所見到了剛從青海結束測繪成果檢驗的一行6人,皮膚黝黑、風塵仆仆,言談中難掩興奮。
他們的勝利歸來,意味著該院測繪所承擔的水利部“黃河流域(片)試點區域國家基本水文測站統一高程測量項目”測繪成果檢驗任務圓滿收官。從此,除上游源頭外,黃河流域水文站有了統一的高程,為水利規劃、防汛防災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九曲黃河蜿蜒穿過中華大地,干流總落差約4800米,水情數據關乎著數億黃河流域人民的福祉。但各地水文(位)站因測站設置及測量條件的差異,采用的高程基準不盡相同,有大沽基面、黃海基面、珠江基面、1985國家基準高程等多個基準高程或假定基面高程。
基準不一致,就會給黃河流域規范化管理、涉水工程規劃設計、水文信息化建設等帶來較大影響,也對水文應急監測和防汛決策造成極大影響。
“尤其是黃河上游省區的水文測站地處偏遠地區,近年來洪水頻發,高程基準差異大,迫切需要將各個測站的高程統一到1985國家基準高程上來。”帶隊完成測繪成果檢驗的該院測繪所副所長張強說。
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黃委會組織人員歷時兩年多,完成黃河流域試點區域445個國家基本水文測站的高程統一測量。量得準不準?數據是否精確可靠?張強等計量測繪工作者要做的就是“二次檢驗”,為每個數據把好最后一道技術關。
這是一段“不是在行駛的路上,就是在進行數據檢驗的水文測站上”的奔波之旅。按照國家《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規定,在這400多個水文測站中,測繪所抽取了37個水文測站的水準測量成果進行了逐一檢驗。
1985國家基準高程水準原點位于山東青島,他們自山東啟程,從“0”米出發沿著黃河一路向西來到青海,在45天內跋涉6000多公里,走過了8個省份,37個水文測站中最高處測到了“4800”米。
一行6人、兩輛車,除了測量設備,還要帶著熱水、干糧、汽油、衛星電話備用。即使是現在測量設備和技術先進了,一個站的數據復測、核驗也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要確保多達上百G的數據準確,考驗著他們的為民初心和求真求準的技術水平。
團隊成員大多是30多歲的小伙子,常年扛著三腳架、標尺在各個項目現場忙碌,但親身參與這么大的項目,對不少人來說尚屬首次。“從繁華的都市到荒涼的無人區,從遼闊平原到高山雪原,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一點一線細‘量’黃河,是不小的挑戰。”幾個人歸來仍不由感嘆。
在甘肅時,由于兩個站點之間離得遠,他們輪流開車跑了一整天才到下一個站點。而到青海時,5月份的無人區仍在下雪,餓了也只能啃干糧、吃餅干。有時候還需要多點測量,他們扛著十幾斤的設備一走就是好幾公里,一群人忙起來硬是把寒冷都忘了。
水文數據需要精確到厘米、毫米級。一尺一尺測量、一個一個數據核驗,他們用成果護佑著黃河安瀾。“以計量服務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比起辛苦,更是一種幸運。”張強說。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730-29310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