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 (2025年08月03日 第 03 版)
7月29日,游客在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參觀。 本報記者 劉曉波 攝
□本報記者 劉曉波 實習生 劉佳琳
確山縣城以西30公里處就是竹溝鎮。這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7月29日,烈日炎炎,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門前排起了參觀的長隊。青磚小瓦,重梁起架,屋山起脊,四周雕花,由周恩來總理題寫的館名莊嚴肅穆。
紅色沃土、革命搖籃、英雄史詩、巍峨豐碑,1926年,竹溝就播下革命的火種,成立了黨的基層組織,隨后建立了全國較早的縣級農工革命政權——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土地革命戰爭后期,這里創建了紅軍游擊隊,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奔赴抗日前線。1938年,彭雪楓受黨中央委派來到竹溝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開封遷至此處,竹溝成為河南抗戰的指揮中心。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溝設立,劉少奇、李先念等先后抵達竹溝,竹溝成為我黨在中原地區發展的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
竹溝魂、革命情。劉少奇說:“延安有黨的領導,竹溝也有黨的領導;延安有窯洞,竹溝也有窯洞;延安有抗大,竹溝有黨訓班;延安有延河,竹溝有條大沙河。這里真成了小延安!”從此,竹溝便以“小延安”揚名全國。
自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新中國成立,竹溝地區革命烽火熊熊燃燒,劉少奇、李先念、張愛萍、張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戰斗生活過,無數英雄先烈為黨和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一路走、一路看,每一塊展板、每一件文物,都烙印著那個時代的革命痕跡:楊靖宇將軍使用過的七星寶劍、李先念使用過的公文包、劉少奇戴過的棉帽和《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手稿復印件……都讓人不禁遙想起那個風起云涌的革命年代。
走出紀念館,穿過一片茂密竹林,看到一座座青磚灰瓦的明清民居,這里便是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
在劉少奇曾居住過的舊瓦房前,一棵枝干遒勁的石榴樹格外引人注目。“這是1939年春,擔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的劉少奇親手所栽,部分樹干已經中空,但整棵樹仍在頑強生長。”講解員張秋燃介紹。
如今,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已經成為人們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場所,每年都有眾多中小學生、駐訓部隊和社會各界群眾前來參觀學習,汲取革命精神的養分。
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紀念館和竹溝革命烈士陵園,共同構成確山紅色旅游路線。今年“七一”前夕,駐馬店市委直屬機關工委推出“追尋紅色足跡”系列第一批8條黨史黨性教育路線,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成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紀念館以紅色旅游為紐帶,助力當地經濟發展。例如,聯合當地農戶推出‘紅色研學+生態采摘’線路,游客在參觀革命舊址后,可前往附近的草莓基地、板栗園體驗農耕樂趣,帶動確山富硒農特產品銷量年均增長30%。”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館長魯金亮說,竹溝鎮集聚了100多家手工提琴制作企業,紀念館還計劃與確山縣手工提琴制作協會合作,共同開發小提琴文創產品,打造旅游接待中心,讓更多人聽到這片紅色沃土上奏響的時代新音。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263-361056-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