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魏敏 修東莉 通訊員 楊琳琳
8月12日,新蔡縣李橋回族鎮常老莊村的產業車間內,負責人馬亞麗正麻利地打掃衛生。“新的全自動化設備馬上就要進場了,咱們家的傳統蒸菜很快就要從‘小作坊’搬進大車間啦!”馬亞麗難掩喜悅地說。
“蒸菜”,是中原地區烹飪時令蔬菜的一種特色方式。“萬物皆可蒸” 的河南飲食文化,使得春季的槐花、榆錢、面條菜,秋季的馬齒莧、掃帚苗等,都成為了蒸菜的上好食材。
結合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新蔡縣李橋回族鎮常老莊村民馬亞麗以時令蔬菜為核心原料,結合傳統的蒸制工藝,開辟了一條蔬菜加工銷售的特色道路。
馬亞麗最初踏入“蒸菜”行業,是從當地的零散種植戶手中購買蔬菜,到“家庭作坊”中進行加工蒸制,銷售給縣城及周邊的飯店、食堂。雖然銷路暢通,但訂單零散,并未形成規模。
在村委的鼓勵下,馬亞麗主動赴外地學習蒸菜技術,在嚴格遵循河南蒸菜經典做法的基礎上,對傳統工藝進行創新升級。隨著市場不斷擴大,蒸菜“香飄千里”,越來越多商戶慕名而來,產品逐漸供不應求。
為了把“蒸菜”事業做得更大,馬亞麗開始從外地訂購野菜解決原料不足問題,村里也積極鼓勵農戶種植蔬菜,為蒸菜產業提供本地原料支撐。
生意越做越大,馬亞麗簽訂的訂單每天需要供貨1噸多,原料缺口如何補齊?李橋回族鎮政府及時介入,對“蒸菜”項目給予引導幫扶和政策支持:傾斜資金在常老莊村建設現代化產業車間,保障全自動蒸制及儲存設備高效運轉;鼓勵農戶采用規模化、科學化種植方式,聚焦面條菜、“褚不揪”(構樹穗)等時令野菜,確保優質原料穩定供應,逐步建立起“種植+加工+冷鏈”一體化產業模式。
項目帶動了周邊農戶就業,采收季里,村民從清晨5點下地割菜,到中午進廠加工,再到傍晚發貨,一條龍連軸轉不停歇。當地群眾笑著說:“蒸一籠菜能掙20塊,比干啥都強!”
如今,常老莊的特色蒸菜已占據新蔡餐飲市場90%的份額。隨著產業車間配套冷鏈設施的建成,產品保質期得以延長,實現了3天內將新鮮蒸菜送達全國各地餐桌的目標。年銷量達50噸的規模,讓“蒸菜”產業附加值持續提升,“河南蒸菜”項目成功構建起“種植+加工+冷鏈”一體化產業閉環。小小蒸菜一年能帶來近40萬元收入,產銷兩旺的態勢日益凸顯。“蒸菜經濟”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從田間種植到加工蒸制再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已然形成,成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食品產業。
從田間的郁郁蔥蔥,到車間的蒸汽氤氳,再到全國餐桌上的時令風味,常老莊村以蒸菜為筆,在鄉村振興畫卷上揮灑出融合傳統與創新的亮色。一籠籠升騰熱氣的蒸菜,正成為撬動鄉村繁榮的綠色支點。
“我們將進一步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發展,探索‘舌尖上的鄉村振興’路徑,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該鎮負責同志表示。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433-36207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