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曉波 盧松
9月13日,舞陽縣姜店鄉大王村一處玉米試驗田,專家測產1085公斤每畝,這讓王朝鎖驚喜不已。
王朝鎖是大王村田園先鋒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種了大半輩子地,今年頭一次用上了玉米密植高產技術。當天,黃淮海夏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現場觀摩交流會在這里舉行。
我省夏玉米生產周期短、生長速度快,經常受到高溫、干旱、澇害和病蟲害的影響,一般農戶的產量也就500多公斤每畝,如何大幅度提高玉米產量?有沒有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實現抗逆增產?
秘訣就在于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
密植就是提高種植密度。王朝鎖的300畝玉米按照每畝6500株播種,比常規每畝增加了2000株。
株數增加不一定帶來高產,還增加了倒伏的風險,這中間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技術。
“要選用抗倒伏耐密植的品種,同時及時化控很關鍵。”首席專家、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少昆在現場講解,玉米倒伏主要發生在玉米基部的5個節間,在玉米拔節時及時噴施玉米生長調節劑化控,縮短玉米節間的同時增粗玉米莖稈,降低玉米穗位,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
精準調控則是優化玉米灌溉和施肥時機,改“一炮轟”為分次施肥、按需施肥。
“常規的玉米施肥都是‘一炮轟’,播種時將種、肥一同播下,省事倒是省事,帶來的問題是前期玉米吃得太多,容易旺長,基部節間太長容易倒伏,后期肥力跟不上造成早衰脫肥。”李少昆說,精準調控是把“一炮轟”改成四次施肥,通過鋪設在玉米根部的滴灌帶,水和肥直接營養作物根部,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
在王朝鎖看來,該項技術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省工省水。
“地里鋪設了密密麻麻的滴灌帶,該澆水施肥時擰開水肥一體化機開關,水肥就會通過滴灌帶滋潤莊稼根部,不浪費水,300畝地一個人30多個小時就能澆完。”王朝鎖坦言,去年他用的還是自走式噴灌機,后期玉米長高,澆灌非常困難,前前后后得需要半個月左右。
這兩年,李少昆領銜的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在我省多地示范推廣。2022年在遭遇高溫干旱影響下,臨潁縣百畝示范田實收測產畝產924.61公斤,較周邊農戶512.44公斤畝產增加80.4%;虞城縣劉店鄉解樓村百畝示范地塊通過機械籽粒直收實收測產,平均畝產895.39公斤;鶴壁淇濱區百畝示范田實收測產平均畝產904.09公斤。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產能從何而來?大頭在玉米,潛力和空間也在玉米。
穩定全年1300億斤糧食產量,實現“以秋補夏”,我省將發力的重點放在玉米上,大力推廣耐密玉米品種,著力提高種植密度,全省玉米平均種植密度每畝超過4400株,較上年增加200株以上,玉米密植滴灌技術推廣面積達70萬畝。
“有了這個技術,‘噸糧田’不再遙不可及,明年我流轉的1400畝地要全部用上玉米密植高產技術。”王朝鎖興奮地說。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756-30059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