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全身漆黑,但是“閃閃發光”
在地下埋藏2500年的黑陶罐
究竟藏著哪些“黑”科技?
三個看點帶你認識三角暗紋磨光黑陶罐
01
楚人的“黑”科技
地下埋藏2500年依舊熠熠生輝
1973年至1979年
湖北當陽趙家湖區域
為配合農田水利工程
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
發現楚墓297座
三角暗紋磨光黑陶罐所在的M249
正是其中一座楚墓
△宜昌博物館展出的三角暗紋磨光黑陶罐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三角暗紋磨光黑陶罐
為細泥質地的黑陶
一眼看去黑乎乎
近看細節并不少
首先,在陶罐的“脖子”上
有一圈細密的豎紋
“肩膀”上還有一圈三角紋
兩處暗紋為“一身黑衣”的陶罐
增添了不少看點
三角暗紋磨光黑陶罐通體輪制
造型規整,紋飾典雅
它的表面經過拋光處理
在地下埋藏2500年仍然保存如新
堪稱楚人的“黑”科技
02
火焰與泥土的藝術
兩個關鍵步驟看懂“黑”科技
磨光黑陶制作工藝
在夏、商、周時期并不多見
有些地方甚至失傳
直到春秋時期
這類陶器又出現在當陽趙家湖楚墓中
到戰國時期
這類陶器逐步銷聲匿跡
導致磨光黑陶消失的原因
主要是其制作工序極其復雜
其中兩個步驟十分關鍵
第一是土的選擇
它是經過精細淘洗、充分提煉和陳腐后的
中砂性黏土或河流沉積土
第二是火候的控制
在陶窯中焙燒時用氧化焰使胎體硬結
在燒窯即將結束時
火焰控制為還原焰,并用濃煙熏
經過相當時間的滲碳形成黑陶
簡單來說
氧化焰是燃料完全燃燒的火焰
達到“大火定型”的目的
還原焰是不完全燃燒的火焰
完成“煙熏上色”的目標
而黑陶罐上的暗紋
是在陶坯制成后還沒干透時
用鵝卵石或獸骨做成的光滑工具
在陶坯表面進行刻畫
△從左到右分別為:春秋時期高柄拋光暗紋黑陶豆、三角暗紋磨光黑陶罐、春秋時期弧腹圈足紋黑陶豆,均為宜昌博物館藏
在宜昌博物館
有不少出土自當陽趙家湖楚墓群的
春秋時期磨光黑陶器
這些陶器被作為禮器按照一定組合
放置在楚國貴族墓葬中
其地位不亞于珍貴的青銅器
03
從蛋殼陶到黑陶罐
一鍵解鎖黑陶發展史
△制陶人在拉坯機上進行拉坯工序
這種充滿“黑”科技的黑陶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
龍山文化之前
制陶工藝處于手制階段
到了龍山文化時期
人們已普遍使用快輪制陶
即利用陶輪快速旋轉中產生的動力拉坯成型
△動畫模擬黑陶燒制過程
用這種制陶方式做出來的陶器
器形規整,器壁厚薄均勻
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
△滲碳就是在窯內制造煙霧,封閉窯爐所有通氣孔,使窯爐內缺氧,這樣煙霧中的碳顆粒就會逐漸滲入陶胎中,形成黑陶
而以滲碳工藝燒制黑陶的方法
則是龍山文化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其中最“出圈”的便是蛋殼陶
人們形容它“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
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
△不同形制的蛋殼陶杯
蛋殼陶的器壁平均厚度為0.3~0.5毫米
最薄處僅有0.2毫米
重量有數十克
因為薄如蛋殼得名蛋殼陶
黑陶憑借表里透黑、外表光亮的特征
在陶器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幾千年前
一堆陶土經過摔、捏、燒等過程后
變成了器皿
完成了它的涅槃之路
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886-358168-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