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俞慧友
近日,一中年歌手在演唱會上自曝“就算心跳亂了節奏,我還是會繼續努力。”此前,他被診斷出心臟問題,每天需靠藥物控制。這引發了公眾對心臟健康的關注。近年來,心臟問題越來越頻繁地“找”上了中青年人,特別是心律失常正日趨普遍。那么,心律失常緣何趨向年輕化?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專家。
心律失常人群日益年輕化
《中國全科醫學》雜志刊發的有關研究顯示,在全球范圍內,每年約170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約1/4為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且發生心律失常的人群正日益年輕化。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李非介紹,老年人心律失常通常以房撲/房顫、房室傳導阻滯為主,更多與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及瓣膜退行性病變等基礎疾病相關,需給予長期治療。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趙伊遐介紹,中青年人常見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竇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心動過速、早搏(房性或室性)以及部分心房顫動。相比老年人,中青年人心律失常通常發作較急,發病通常為短期,結構性心臟病比例較低,但癥狀表現如心悸、胸悶等更為明顯。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心律失常?趙伊遐介紹,主要與精神壓力大、焦慮失眠、熬夜等生活節奏失調,過量攝入咖啡、能量飲料、煙酒等刺激性物質,久坐少動、肥胖、代謝異常,以及電子產品使用過度導致交感神經興奮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會打破人體自主神經系統平衡,引發心電活動紊亂。”她說。
“大部分中青年人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上述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也有小部分患者是由于遺傳等因素導致的,如肥厚型心肌病,離子通道病等。”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蔣衛紅說。
改善生活方式是關鍵
盡管中青年人心律失常的發病具有偶發性,且多為生理性心律失常,但也不排除病理性心律失常的可能。如何區分兩者,出現哪些癥狀時需盡快就醫?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內科醫師張峰介紹,所謂生理性心律失常可理解為人對各種特定生理狀態的一過性、可逆的節律異常。如運動時的竇性心動過速,睡眠狀態下的竇性心動過緩,情緒緊張時發作的早搏等,通常無癥狀或僅有輕微心悸現象,若無器質性心臟病,在消除誘因后可自行緩解。
相比之下,病理性心律失常則無明確誘發因素,持續時間較長或反復發作,心率或節律存在顯著異常,癥狀更為嚴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內科醫師成晨迪表示,尤其是合并特殊病史,如有近期發熱史、基礎心臟病或心臟病家族史的患者,當持續出現心悸、胸悶及胸痛癥狀且久不緩解,甚至出現黑矇、暈厥等情況應立即就醫。
蔣衛紅稱,中青年人生理性心律失常患者要想減輕癥狀,改善生活方式是關鍵。
對此,成晨迪給出了“四要”秘訣。一要規律作息和管理情緒。每天保持7—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固定作息時間,避免熬夜,同時科學應對壓力,培養興趣愛好作為情緒出口,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二要科學飲食,控制興奮性物質攝入。每日攝入咖啡因不高于200毫克(約2杯美式咖啡),避免空腹飲用咖啡、濃茶、奶茶等飲品,嚴格限制酒精攝入量,增加富含電解質的食物,如堅果、深綠蔬菜、香蕉、橙子等。三要合理運動。每周可開展3—5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運動前進行10分鐘熱身,避免久坐(每小時起身活動3—5分鐘)。運動時要注意評估環境,避免在極端高溫/低溫天氣運動,劇烈運動后不要立即沖冷水澡。四要自我監測與管理。了解家族心臟病史,關注自身心悸、胸悶、黑矇等異常癥狀,定期進行基礎心電圖檢查,還應保留歷次心電圖報告,以便動態比較、及時發現異常。學習測量靜息心率,同時關注血壓、血糖、甲狀腺功能等。
成晨迪介紹,病理性心律失常相比之下則無明確誘發因素,持續時間較長或反復發作,心率或節律存在顯著異常,導致癥狀更為嚴重。尤其合并特殊病史(如近期發熱史,基礎心臟病或心臟病家族史)患者,當出現嚴重心悸伴胸悶胸痛,甚至黑矇暈厥等情況應立即就醫。
鏈接
哪些心電圖異常需警惕
日常體檢中,心電圖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心臟健康檢查手段,能檢測出竇性心律不齊、心臟早搏、房顫等心臟問題。那么,心電圖顯示異常,一定是患上了心臟疾病嗎?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蔣衛紅表示,不少體檢時發現的心電圖異常大多為生理性或暫時性變化,心電圖異常不等于患上了心臟病。
那么,哪些心電圖異常是真問題,哪些又是“假警報”呢?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內科副研究員、主治醫生陳明鮮表示,早搏是一種較常見的心律失常,指心臟提早搏動一次,可分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健康人群因熬夜、壓力大、咖啡因或藥物刺激會引起偶發性早搏。但如果早搏頻繁(如超過500次/24小時)或伴隨癥狀(如胸悶、乏力、黑矇),建議進行動態心電圖和心臟超聲檢查,以排除心肌病或器質性心臟病。
房顫為一種持續或間斷的快速、紊亂的心房電活動,屬于心臟病范疇,可導致心悸、胸悶,甚至中風,因此即便偶發性房顫也要引起高度重視,在確診后還需進一步評估心房大小、瓣膜功能、血栓風險,并考慮是否需要采取抗凝治療或射頻消融治療。
ST-T段(心臟電活動特定階段)改變可由多種原因引起,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過度勞累、焦慮、貧血、電解質紊亂、藥物影響等都可能造成ST-T段改變,但若患者伴隨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尤其是中老年人,則可能提示患有心肌缺血或冠心病,應盡快進行心臟彩超、運動負荷試驗、冠狀動脈CTA或造影等檢查。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內科醫師張峰介紹,竇性心律不齊是指心跳節律存在輕微快慢變化。在沒有其他癥狀時,它大多屬于生理性心律失常,不需要進行特殊處理。如果患者出現心悸、胸悶等不適,建議立即休息;若仍不能緩解,則應前往醫院進行就診。
陳明鮮介紹,與心電圖相比,動態心電圖可連續記錄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活動,更易發現間歇性心律失常,如發作性房顫、室速、心動過緩等,尤其適合評估胸悶、暈厥、有猝死家族史等人群的心臟病風險。
(俞慧友)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108-361208-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