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空箱子去中國”,這句在境外游客中流傳的新俗語,生動勾勒出“中國購”持續升溫的火熱圖景。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增長94.6%,退稅金額增長93.2%,近7200家退稅商店構成的消費網絡,正讓入境消費成為觀察中國經濟活力的重要窗口。離境退稅政策的系列升級,不僅是拉動消費的“催化劑”,更是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生動注腳。
政策創新為消費活力“松綁”。從大連實施離境退稅首月便帶動老牌鐘表企業預期銷售額增長一成,到北京1500家退稅商店中40%是國貨品牌,政策紅利正從單一的稅收優惠,轉化為產業升級的驅動力。大連推動貝雕工藝品、紅蝦酥心糖等“大連禮物”納入退稅范圍,上海在豫園傳統市集與南京西路商廈間織就退稅服務網絡,這些實踐證明:當地方特色與政策支持相遇,便能催生出獨特的消費吸引力。更值得關注的是,華為、大疆等科技品牌主動申請退稅商店備案,預示著“中國購”正從傳統特產向科技潮品拓展,形成文化與科技雙輪驅動的消費新格局。
技術賦能讓退稅服務“提速”。四川德陽的“碼上退”小程序實現“指尖退稅”,北京的支付寶“碰一下”功能達成退稅款秒到賬,上海的自助開單機緩解了購物高峰壓力,這些創新舉措將退稅辦理效率提升40%以上,徹底改變了境外游客對退稅流程“耗時繁瑣”的刻板印象,這背后,是技術對消費體驗的重塑。當科技手段打通身份核驗、信用卡預授權等環節壁壘,退稅不再是旅行的“附加題”,而成為提升消費意愿的“加分項”。
服務協同為行程安排“減負”。福建推行的離境口岸互認機制,讓境外游客在泉州購物后可從廈門離境核驗;川渝滇陜四地實現的跨省口岸互通,使旅客在四川購物后能選擇重慶、西安等多地離境,這種打破地域限制的協同創新,真正讓“說走就走的旅行”成為可能。北京王府井集中退付點能辦理游客在故宮購買商品的退稅,上海恒隆廣場近90家退稅商戶形成集群效應,這些實踐表明,當退稅服務從單店分散式向商圈集中式轉變,不僅降低了商戶的現金儲備壓力,更讓游客的購物體驗從“單點奔波”升級為“全域暢行”。
在“中國游”與“中國購”的熱潮里,高鐵是串聯起各個旅游目的地和消費場景的關鍵紐帶。隨著“八縱八橫”高鐵網日益完善,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被大大壓縮。京廣高鐵讓人們能輕松實現從品嘗長沙美食到品味武昌魚的美食之旅;滬昆高鐵則讓旅客早上還在云嶺山間感受晨霧,傍晚就能在洞庭湖畔欣賞月色。對于境外游客而言,便捷的高鐵網絡使他們能夠更高效地規劃行程,在有限的時間內游覽更多的城市,體驗更豐富的中國文化與商品,從而刺激了更多的消費需求。
要讓“中國購”熱度持續,還需在三個維度持續發力。在商品供給上,應進一步推動非遺產品與科技潮品同臺亮相,讓絲綢瓷器與無人機、智慧穿戴共同講述中國故事;在服務標準上,需統一線上線下退稅流程,消除地區差異帶來的體驗落差;在開放維度上,可探索將郵輪港口等納入退稅范圍,實現離境方式的全場景覆蓋。
從退稅單上的數字增長,到行李箱里的“中國記憶”,離境退稅政策的升級不僅拉動了消費數據的攀升,更折射出中國市場的開放活力與文化自信。當境外游客帶著滿意的商品離境時,帶走的不僅是物美價廉的特產,更是對中國消費環境的認可與向往。在持續優化的政策護航下,“中國購”必將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紐帶,為全球消費市場注入更多“中國活力”。(大河網河聲評論員 呂金藝)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253-36256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