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靈寶黃河濕地內的骨頂雞群,為冬候鳥。
鄭州航空港區雙鶴湖內的黑水雞,為當地的留鳥。
在鄭州市區生活的白鷺,冬季常見。
鷦鷯,鄭州地區的留鳥。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劉瑞朝 文 資料圖
5月第二個周六,是今年第一個世界候鳥日。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問題?實際上,一年共有兩個世界候鳥日,分別是每年5月和10月的第二個星期六。這又是怎么回事?
候鳥一年兩次遷徙兩個世界候鳥日給予保護
候鳥遷徙,是自然界有規律的現象。北半球而言,秋季到來,隨著氣溫變低,大地上凍,食物減少,候鳥們離開繁殖地,向著南方更溫暖、食物來源更多的地方遷徙。春季到來,隨著大地回暖,候鳥又紛紛踏上北飛的旅程,離開越冬地,向著北方的繁殖地進發。
長路漫漫,極盡艱辛。大河報·豫視頻記者了解到,為了在鳥類遷徙時,聯合世界各地的機構與觀鳥愛好者共同開展國際候鳥保護活動,聯合國《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和《非洲—歐亞大陸遷徙水鳥保護協定》(AEWA)——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管理的兩項政府間野生動物條約——與美洲環境部(EFTA)合作發起了“世界候鳥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鳥類是廣泛的生物多樣性狀況和趨勢的最準確的表征之一。許多重要的鳥類棲息地,生長著眾多瀕危動植物種,在每年循環往復的遷徙過程中,候鳥穿越從凍土地帶和熱帶的廣泛地區,通過保護候鳥和它們的生存環境,人類就能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
世界候鳥日誕生于2006年,最初定于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到了2018年,“世界候鳥日”由一年一個增加為一年兩個日期舉行,即每年5月和10月的第二個星期六。
這也和候鳥遷徙的規律更為吻合。因為候鳥一年中要進行兩次方向相反的遷徙過程,而每一次遷徙過程,都是一次漫長的充滿考驗的旅途。
今年第一個世界候鳥日的主題是“熄燈,讓候鳥回家”,聚焦于光污染對候鳥的影響。
夏候鳥、冬候鳥存在較大區別候鳥也能轉變為留鳥
其實,候鳥之于大家來說并不陌生。小學課文中提到的,秋天來了,一群大雁向南飛,就是典型的候鳥南遷現象。而劉禹錫所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以及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便是典型的燕子北歸的現象。
氣溫和食物是決定候鳥遷徙的重要因素。兩者也存在關聯,隨著氣溫降低,大地上凍,蟲獸蟄伏,草木干枯,無論是肉食性的猛禽,還是吃素的其他鳥類,都沒有了食物來源,便想辦法填飽肚子,增加脂肪,儲存熱量,向南飛去。
候鳥又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以鄭州地區為例,較為常見的夏候鳥,即在這里過夏的鳥類,有夜鷺、燕子、黃鸝、杜鵑等,在冬天很少見到它們的身影。較為常見的冬候鳥,即在這里越冬的鳥類,有豆雁、野鴨、灰鶴、大鴇等,不過也是一部分在鄭州越冬。
除此外,還有留鳥和旅鳥。留鳥,是一年四季都在鄭州生活的鳥類,如麻雀、喜鵲、鸊鷉等。
有夏候鳥轉為留鳥的,比如鄭州市區夏季常見的夜鷺,其中小部分選擇在這里越冬。有冬候鳥轉為留鳥的,比如天鵝,鄭州市區的幾窩疣鼻天鵝,就是冬候鳥轉為留鳥的一個代表。
遷徙中途經某一地區,而又不在該地區繁殖或越冬,則這種鳥就是該地區的旅鳥。比如雁鴨類,雖然有一部分在鄭州越冬,但大部分只是在此短暫停留,補充能量,接著繼續向南飛去,它們就是鄭州地區的旅鳥。
小貼士
光污染改變了生態系統中光和暗的自然模式,它會改變鳥類的遷徙模式、覓食行為和聲音交流。在夜間,特別是在低云、低霧、下雨或在較低高度飛行時,遷徙的鳥類可能會被人造光吸引,從而迷失方向,在有照明的區域盤旋,耗盡能量儲備使它們面臨精疲力竭、被捕食和與建筑物發生致命碰撞的風險。據研究,每年光污染導致數百萬只鳥類死亡。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33-274550-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