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霍 艷
文學界近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一方面,文學圖書銷量下滑;另一方面,又屢屢有作品燃爆市場,僅這幾個月里就出現多次熱銷事件——劉楚昕獲獎作品《泥潭》銷量超40萬冊,鄧紫棋科幻小說《啟示路》預售首日銷量20萬冊,韓紅詩集《我與蒙面詩人》5000冊簽名版3秒內被搶空。
這些熱銷文學都具備一定的“賣點”,即能夠吸引消費者、促成購買的核心優勢或獨特價值。比如,《泥潭》作者劉楚昕廣為流傳的獲獎感言提前鎖定了讀者好感:自幼熱愛文學的他在女友陪伴下堅持創作,當文學夢想終于實現時,女友卻因病離世,一句“越過山丘卻發現無人等候”讓無數網友動容。再如,歌手、明星跨界寫詩寫科幻,其身份具有號召力,容易帶動從粉絲到讀者的受眾遷移。
出版方利用這些賣點做足營銷,本也無可厚非。當下娛樂形式多種多樣,文學圖書要想突出重圍,的確需要更多被看見被討論的熱點。何況,人們對文學的接受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從依賴文學期刊、文學評論、文學獎項或是影視劇改編,變成更多源于網上的討論熱度。“什么人寫”“寫的是什么”“為什么寫”都帶有某種話題性,能迅速抓住人們的好奇心,激發閱讀興趣,也能使人們和作品產生聯結感,愿意通過購買、閱讀去滿足社交需求。
然而,當人們越來越把文學賣點簡化為話題性,甚至盲目追求話題性、追求流量熱度時,也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出版資源和市場資源向流量明星、跨界藝人的不斷傾斜,熱門話題帶來同類型作品的批量復制,創作者為迎合話題、制造話題而進行的功利性書寫,以及可以想見的,一些作品速成速朽,火過之后便銷聲匿跡,如過眼云煙。
事實上,文學作品不僅有外部賣點,在其內部同樣有著各種看點,比如題材的特殊、語言的精妙、思想的深邃、形式的新穎、對時代的深刻洞察等。二者區別在于,外部賣點能迅速形成某種討論氛圍、促成消費,卻很容易消散;內部看點接受起來比較漫長,但它是一部文學作品的獨特價值,決定了文學的生命力能否長久。如黎紫書的長篇小說《流俗地》,2021年剛推出時并沒有什么話題營銷,但在細水長流中逐漸形成讀者口碑,影響力持續發酵,4年來不斷加印,僅今年上半年就在不聲不響中加印了7萬冊,成為穩扎穩打的長銷書。
“我覺得我的水平還配不上這么大的流量。這么多讀者來找我簽名,并不是因為我的書寫得多好,是因為我自己成了一個符號。”這是青年寫作者劉楚昕面對作品熱銷時的清醒。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傳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文學也不例外,需要在作品與讀者之間搭建更多樣的橋梁。話題、事件、流量、明星,這些可以讓文學更快被看見,但看見之后要兌現的是閱讀,質量是否配得上流量,最終要靠作品質地來回答。讓一部作品打動人心、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不是那些華麗的營銷標簽,而是字里行間閃耀著的價值光芒,是對世道人心與審美風尚的深刻影響。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33-361356-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