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過后,已是深秋。時有臺風,風雨降溫。廣東省名中醫、清遠市中醫院骨傷科主任中醫師楊林教授提醒,此時養生可記住四句話:寒露多泡腳,滋陰防秋燥。早起登高去,斂神莫悲秋。
寒露腳不露,保暖先足部
寒生露凝,謂之寒露。此時即便身處嶺南,也時有冷空氣南下。由于晝夜溫差變大,往往晝暖夜涼,且秋燥明顯。
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一般到了寒露時節,不僅要注意添衣、防寒保暖,更要特別注意足部保暖。很多人都知道“寒從腳底起”,這是因為足部離心臟最遠,因此很易受到寒邪侵襲,同時人體的足部也是各經脈匯聚之處,因此注意足部保暖在秋冬更為重要。
楊林提醒,晚上可用溫熱水泡腳,改善循環,緩解疲勞,也能幫助預防腰腿疼痛等疾病。
早起登高去,斂神莫悲秋
“悲秋綜合征”近期成為人們關注熱點,有調查顯示,抑郁癥在一年中以秋季發病率最高。楊林提醒,寒露后逐漸進入深秋,此時秋風蕭瑟,草木槁枯,人也容易情緒低落,甚至出現焦慮抑郁的情緒,所謂“傷春悲秋”。
楊林建議,人們此時應當及時調整情志,值此秋高氣爽之際,可適當與親友同行,外出觀鳥賞葉,或登高望遠,既能收斂心神,也可鍛煉身體。但運動強度不宜太大,否則容易增加疲憊感,加重秋乏。
此外,寒露過后,晝短夜長,此時自然界中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在此時應該早睡早起,保養陽氣。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之說。早睡可順應陽氣收斂,早起有利于陽氣舒張。
滋陰防秋燥,揉穴防感冒
寒露后雨水漸少,天氣干燥,許多人容易出現咽干、鼻燥或是皮膚干燥等癥狀,此多為中醫所稱“秋燥”。楊林提醒,預防秋燥,當從滋陰防燥入手,如百合、銀耳、蓮子、秋梨等滋陰潤肺之物正當時。
日常可以川貝燉雪梨來清熱化痰、止咳潤肺。此外,菊花性寒,味苦,可散風清熱,平肝明目,也可除秋燥之火。可以簡單直接地泡菊花茶喝,也可加上桑葉、杏仁,以及適量冰糖,不僅能清肺潤燥、祛痰止咳,還能潤腸通便,效果更佳。不過此方適合口干、咽痛等燥熱引起的咳嗽,寒咳則不適合。
楊林提醒,秋燥易傷人津液和侵襲肺臟,平時通過按揉穴位可調節氣血陰陽,養生保健。如常揉風池穴可預防感冒,而常揉三陰交穴,可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
推薦食療方 寒露時令養生方
1、川貝燉雪梨
功效:清熱化痰、止咳潤肺。
材料:雪梨1個,川貝少許,冰糖25克。
方法:梨子洗凈,削皮切開去核掏空,成一個梨盅。將幾粒川貝和適量冰糖放入梨盅,蓋上梨蓋,用牙簽固定。將雪梨放入鍋中,隔水蒸30分鐘即可。
2、桑菊杏仁飲
功效:平肝清肺,潤燥止咳。
材料:菊花、桑葉、苦杏仁各10g,冰糖適量。
方法:將菊花、桑葉、苦杏仁各10g放入鍋內,加水300毫升,煮沸后加入冰糖即可。(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廖明煒 巫敬文)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108-30296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