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代下單”服務受到廣泛關注。和代購不同,“代下單”一般指顧客挑好商品,遠程聯系中間商下單購買,購買成功后顧客再到店里領取使用。這些中間商往往掌握一些商品服務的內部價和內部優惠。
不過,隱藏的優惠背后也暗藏風險,有人反映曾因使用“代下單”服務被騙,也有人表示“代下單”渠道復雜、維權困難。那么“代下單”究竟暗藏哪些消費風險呢?↓↓↓
可能省錢也可能被騙
“代下單”堪比“開盲盒”
于女士有過多次“代下單”的購物體驗,包括代買漢堡套餐、電影票等……她告訴記者,在一些交易平臺上可輕易搜索到“代下單”購物鏈接,如某品牌漢堡套餐選擇“代下單”服務,要比自己點單更便宜,操作流程也不復雜——拍下后,賣家給出二維碼,消費者憑二維碼直接到店核銷即可。
于女士表示,她不光做過“代下單”服務的買家,也做過賣家。如自己充值的電影卡折扣較多,就會幫他人“代下單”。
于女士告訴記者,如果選擇“代下單”,她一般會找單品價格不高,且賣家平臺信譽相對較好的購物鏈接。但是,“代下單”服務確實暗藏一定的消費風險,容易引發糾紛。如果是陌生人之間的“代下單”,還有被騙的隱患。
網友陳女士曾在某二手交易平臺通過“代下單”服務購買了一款電子產品,卻沒有收到貨。“我花4180元買了一個平板,賣家讓我確認收貨,但并沒發貨。我聯系不到賣家,因為他把我拉黑了。在平臺上投訴,發現賣家仍在賣東西。”
陳女士自稱被誘騙,但在和平臺的溝通中,平臺認為,她沒有拿出強有力的證據。記者在黑貓投訴上,還搜索到多條類似的消費投訴。
多位網友表示,他們在某平臺“代下單”購買某品牌漢堡套餐,最終套餐沒吃上,也聯系不到商家。記者以消費者名義在某二手交易平臺輸入關鍵詞“代下單”,會出現代買奶茶、代買漢堡套餐、代買蛋糕等多條“代下單”購物鏈接。各類“代下單”服務五花八門,銷量幾十萬單的商家眾多。
以某知名快餐品牌的原味雞塊為例,店內售價是每份14元,“代下單”僅需7.9元。賣家說,只需提供所在城市的對應門店名稱,在平臺拍下“代下單”購物鏈接,由賣家在對應品牌快餐官方平臺下單后,發取餐碼給消費者去取餐即可。
然而,記者致電這家快餐品牌的客服,對方卻表示,從未授權任何平臺提供“代下單”服務。
看起來三方皆大歡喜
表面看,通過“代下單”服務,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商品,“代下單”者從中賺到差價,服務提供方得到顧客,三方皆受益。但消費者享受優惠的同時也不免擔憂,“代下單”的差價究竟是如何實現的?使用“代下單”是否安全?
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代下單”者來說,掌握著多少信息差便意味著能掙多少差價。“代下單”商家通過各類消費者未加留意的優惠渠道,將商品以低于個人購買價格售出,并從中賺取幾角到幾元的費用。優惠來源大多是會員服務加上各類銀行卡活動,如贈票、滿減、積分兌換等。
在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看來,上述商業模式很難大量復制。如今,互聯網已讓商品銷售的信息差越來越小,“代下單”商業模式尚不明朗,建議消費者仍需謹慎。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從目前“代下單”服務的交易環節來看,法律關系較為復雜。“這不是消費者本人和商家建立購買的合同關系,而是‘代下單’機構或個人和商家建立的消費合同關系。一旦出現產品質量糾紛,包括售后服務問題,只能通過‘代下單’機構或個人去維權。消費者直接找商家,商家也許不認可,可能會出現維權程序上的麻煩。”
陳音江認為,在“代下單”交易過程中,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安全也會存在風險隱患,甚至可能買到假冒偽劣商品,建議消費者謹慎對待。(記者 管昕)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124-32097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