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合作組織媒體智庫峰會
在河南舉行
期間,數十名中外學者
齊聚鄭州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共話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中外專家學者及媒體智庫代表參訪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新華社記者 袁月明 攝)
大河村遺址
距今約7000年至3500年
面積達53萬平方米
包含仰韶、龍山以及夏、商四種考古學文化
尤其因擁有華夏民族
進入文明階段關鍵時期——仰韶文化
產生、發展、消亡的完整脈絡
而被譽為“仰韶文化的標尺”
截至目前
該遺址已進行過30余次考古發掘工作
一系列重要成果不斷涌現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
考古工作者就在大河村遺址發現了
采用“木骨整塑”工藝建造的“三室一廳”
面積達50平方米
且保存較好
堪稱仰韶時期的“豪宅”
這不僅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對于探討當時的社會組織與家庭結構
也具有重要意義
這件彩陶雙連壺
是大河村遺址的“明星文物”
兩壺并列,內部相通
壺體表面裝飾有紅衣黑彩
紋飾整體相似而又細節不同
專家研究認為
它是和平、友好、相敬、相親的象征
這件白衣彩陶盆
口沿、腹部均飾以成組的、對稱的圖案
可以看出大河村先民
在繪制陶器紋飾時
就已經采用對稱等分的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
該彩陶盆近口沿處有兩對鉆孔
專家推測,這是先民們
用繩索穿孔并固定以修補器物
說明在仰韶文化時期
已經有“鋦補”這一工藝
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上
發現有太陽紋、彗星紋等圖案
表明先民們已開始“仰望星空”
觀察與總結
太陽等星體的運行變化規律
最新考古成果表明
大河村遺址可不是一個“村”
而是一座具有一定級別的“城”
存在堅固的防御設施
明顯的功能區劃
應是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
河洛古國城市群的東部重鎮
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實足鬶
其基因在上面這件大河村遺址出土的陶鬶中清晰可辨
見證了大河村先民
對外來文化的吸納與再造
成為史前中國“跨文化對話”的物證
除中原本土文化因素外
來自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
來自長江流域的屈家嶺文化
以及江淮地區的雙墩、崧澤文化等因素
都可以在大河村出土的遺物中
找到清晰的蹤跡
如今
隨著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持續推進
仰韶先民的生活細節不斷被還原
并以多種形式走進大眾視野
數千年來
中華文明綿延不絕
恰如距大河村遺址幾公里外
奔涌的滔滔黃河
策劃:桂娟
記者:袁月明、任卓如
設計:鄭秋華(實習)
統籌:王晶晶 孔唯千
素材支持:鄭州市文物局、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學術支持:鄭州嵩山文明研究院院長 胡繼忠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263-36099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