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朋友圈中一片哀鴻,曾運營天津大劇院五年的“驅動傳媒”,因為競標失敗而無法繼續(xù)運營劇院。藝術圈都在替驅動傳媒和它的負責人錢程惋惜、感嘆,而那些天津大劇院已經排好檔期但還未上演的演出能否繼續(xù),更是令人關注。
一個劇院運營方的更替為何會引起如此之大的關注?因為在過去五年間,驅動傳媒在天津大劇院引進了許多世界頂級的戲劇、歌劇、音樂會,甚至引發(fā)了“跨城看戲”“打著高鐵去看戲”的文化現(xiàn)象。另一方面,錢程和我們通常認識的劇場經營者不同,他做事兒有點不管不顧的“瘋勁兒”,他曾押上父母的房本舉辦首屆天津曹禺國際戲劇節(jié);他不顧成本,耗資900萬元引進俄羅斯史詩歌劇《戰(zhàn)爭與和平》;他引進觀演時間長達12小時的戲劇作品《2666》……運營天津大劇院幾年來,錢程不僅沒有賺錢,還賠進去了不少錢,不得不變賣自己多年的收藏。他對于藝術的這番情懷,也在今日的告別時刻更加令人感動和唏噓。
說起這一點,似乎有些似曾相識。北京的蓬蒿劇場也是一個著名的賠錢做劇場的案例,提到經營者王翔時,也有不少人會提到他對戲劇的情懷。而如今,蓬蒿也面臨著能不能繼續(xù)下去的問題,原房主要4000萬元出售蓬蒿租用的四合院,王翔用自己的全部資產和三個牙科診所的股權做抵押向銀行貸款完成了首付,并對外發(fā)布持股計劃,希望號召更多的人一起參與持股,讓蓬蒿能繼續(xù)生存下去。
目前,王翔發(fā)起的持股計劃參與的人少之又少,驅動傳媒的離開也讓許多人感嘆以后肯定會少了很多好戲。為什么有這樣情懷的人這么少?為什么有情懷的人卻總是遭遇各種困境?如果跳過這一次競標失敗,錢程還能“驅動”天津大劇院多久,情懷還能走多遠?有沒有什么辦法讓情懷能安穩(wěn)地落地?
答案幾乎是明擺的,因為這樣的情懷太奢侈,畢竟大多數人都無法像錢程、王翔那樣投入那么多,光靠情懷就連他們也走不了太遠。要想讓情懷走得更遠,還是需要更有效的制度來驅動。
我們的文化市場需要民營企業(yè)的介入,它們會讓這個市場更有活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但王翔、錢程所遇到的困境恰恰都和他們的民營身份有關,畢竟憑借個人力量很難不計成本地去做事。矛盾的是,做文化很多時候就得不計成本,更多無形的收益或許要到更遠的未來才能看到。如果看到這一點,主管部門對于民營文化企業(yè)的扶持能不能再加大一些力度?讓他們和國有文化企業(yè)在待遇方面的差距再縮小一點,給他們的時間和空間再大一些。
像錢程這樣能在幾年間將天津大劇院運營成京津文化地標的人才本身也應該得到更多關注,除了“癡迷”“熱情”這些過于個人化的特質外,他運營劇場的專業(yè)眼光,引進作品的標準也是應該加以推廣的。
告別總是令人唏噓的,但如果能在一次告別中汲取到經驗,也算是讓朋友圈里的那些感動和感嘆不只是情感的宣泄。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33-15155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