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商城遺址發掘現場局部(無人機照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鄭州1月24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沒有地下綜合管廊的3500年前,規模宏大的都城中,城市水系如何穿城而過?商代工匠還掌握了多少巧妙的施工技術?最新考古證實,偃師商城擁有迄今發現商代最早最完備的城市水系,商代工匠的匠心與智慧再引今人贊嘆。
“最新考古研究成果顯示,偃師商城內部水系主要用于排水,外部水系包括護城河及壕外的兩條南北向古河道。內外水系循環連通,不僅保障著城市安全、排水防澇,還在宮殿區內打通了水面面積近3000平方米的池苑,實現景觀美化。”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偃師商城考古隊領隊陳國梁說。
考古人員還證實,小城區域內至少存在兩條東西向、可能形成于不同時期的水渠,宮殿區的雨水排至其外側環城溝渠中,然后匯流至主干渠道內,排向城外。
一條條水渠如何貫穿城址?大城西墻附近,有一條寬約2.7米的東西向溝槽狀水渠,槽內兩側各砌有寬約半米的石塊,底部鋪設石板,是明渠。宮殿區外東北部,倒“幾”字形水道的拐角部位一次修建而成,上部鋪蓋石板,隱藏于地下,為暗溝。
“除了明暗結合的水渠,商代工匠還掌握了用魚鱗狀石片鋪設渠道底部來減緩水流速度、用水平溝來校準城墻建設等施工技術。”陳國梁說,偃師商城東一城門下曾發現一處底部用石板鋪砌成魚鱗狀的排水溝,鋪設方向與水流方向一致。
水系分布情況的不斷明晰,也破解了大城“菜刀狀”形制布局之謎。陳國梁表示,小城擴建為大城時,西有沖溝,東南有古湖泊,東部為一條南北向古河道,只能向東北方向擴建,進而形成“刀柄”狀。
目前,相關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偃師商城是否會發現跨越護城壕的渡槽類設施,甚至是水壩、水閘等?留下諸多懸念。
位于河南洛陽的偃師商城遺址發現于1983年,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已發現城墻、城壕、城門、府庫、糧倉及手工業場所等遺存。這座城址由商湯滅夏后所建,延續使用了約200年,被學界視為夏商王朝更替年代的界標。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33-25969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