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影視作品作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讓“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民眾通過影像增進了解,加深情誼。本期“‘一帶一路’藝旅綻放”系列報道約請導演、主持人、學者等中外影視工作者暢談他們的絲路情緣,分享他們以光影為媒,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
邁向電影合拍之路
薩比特·胡爾曼別闊夫
每當回憶起電影《音樂家》的拍攝,我總是很高興也很激動。這部電影是哈薩克斯坦與中國首次合作拍攝的故事片,講述二戰期間,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流落阿拉木圖并獲得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一家救助的真實經歷。這部電影是近10年來哈中兩國人文領域具有突破性的重要項目,是兩國電影界精誠合作的藝術結晶。
電影《音樂家》的創作無疑是成功的。2018年6月7日,哈中兩國元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了《音樂家》主要演職人員,觀看電影片花,我很榮幸參加了這次活動。之后,《音樂家》還在美國、英國、土耳其、巴西、新加坡等多國放映,贏得觀眾廣泛好評,斬獲眾多獎項。
影片拍攝過程中,兩國創作團隊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在我的提議下,大家每天早晨都以“冼星海”為問候語。我無比欣慰地看到先輩音樂家的友誼在《音樂家》創作團隊中得到傳承,并在創作過程中升華為對藝術高峰的共同追求。《音樂家》歷時5年的創作實踐為兩國電影工作者的合作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成為哈薩克斯坦對外電影合作的一座里程碑,也為兩國未來的電影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通過《音樂家》的合作,中國同事的勤奮和創造力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表現出的專業素質讓我們收獲良多,我們也見證了中國電影這些年來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
哈薩克斯坦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首倡之地。“一帶一路”倡議植根于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幾千年來,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包括哈薩克斯坦在內的許多內陸國家沒有海上通道,“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們創造了更多走向世界的機會。電影《音樂家》就是“一帶一路”倡議下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成果。電影《音樂家》的創作再次證明,兩國電影界的合作以及雙邊文化交流非常重要。電影藝術在精神層面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進了兩國民心相通。我非常期待兩國電影人能再度聯手,在已有基礎上開展更多電影合拍項目。在我看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也可以延伸出一條“電影合拍之路”。我期待未來不只是哈薩克斯坦,其他中亞國家如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電影界同仁也能參與進來共襄盛舉。
(作者系哈薩克斯坦導演、電影《音樂家》藝術指導,徐嘉偉、曹語千采訪整理)
記錄絲路逐夢故事
張 偉
我與絲綢之路結緣于2014年。那一年,我開始執導反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
調研、拍攝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帶一路”倡議與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動人的故事不勝枚舉:在江蘇吳江,一位絲綢商人將宋錦技藝與幾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使古老的宋錦煥發新生;在浙江義烏,一位伊朗商人了解絲綢之路后,來到中國安家立業;在緬甸馬德島,隨著港口的新建,當地漁民不再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正是這些故事中一個個普通人的共同努力,繪制了一幅幅美麗的絲路畫卷。
從2014到2015年,我帶領團隊奔赴全球20個國家拍攝《海上絲綢之路》。這樣的歷程并不輕松,我們克服了疾病、戰亂等重重困難,但也感受到溫暖的關愛。在緬甸,當疾病來襲,使館、中資企業和當地百姓為我們展開了一場緊張的生命接力;在巴基斯坦,攝制組與負責安保的當地軍警結下深厚友誼。還有很多華僑華人以及所在國政府和民眾給了攝制組很多幫助。時隔多年,這些動人的瞬間至今仍歷歷在目,成為我人生中非常美好的回憶。
《海上絲綢之路》殺青時,我曾跟團隊說,10年后,再拍“一帶一路”紀錄片。2023年,在國家廣電總局和北京市廣電局的指導和支持下,我再次擔任“一帶一路”主題大型紀錄片《風起東方》的總導演,兌現了自己的“十年之約”。
如今,“一帶一路”已成為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不僅貿易更加暢通,文化交流也更加繁盛。當然,10年來,視聽作品的創作手法也發生了變革,XR、AI等技術手段的運用,讓我們的創作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我們希望通過“技術+藝術”的創作,為觀眾呈現更加立體恢弘、具有科技感、時尚又不失東方韻味的新絲路景觀。
驀然回首,從2014年到2023年,從《海上絲綢之路》到《風起東方》,我完成了自己與“一帶一路”的10年之約。時光荏苒,幸運的是,作為導演,我可以用影像記錄“一帶一路”10年的發展與變化,講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普通人的逐夢故事。這是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們共同的故事。
(作者系阿里大文娛優酷紀錄片內容總監)
閃耀世界電影版圖
石 川
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至今已經走過5個年頭。從2018年首屆“‘一帶一路’電影周”舉辦起,我就應邀擔任這個電影周的選片人,對進入終選的數十部影片逐一評審并選定8部入圍影片,再由媒體和觀眾投票選出“最受觀眾喜愛影片”“‘一帶一路’媒體關注影片”和“‘一帶一路’媒體關注電影人”3項榮譽。
事實上,我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選片工作已有20多年,比起“金爵獎”“亞洲新人獎”等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我認為“‘一帶一路’電影周”的選片門檻更高。因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地理上分布很廣泛,從中亞到中東、南歐、中東歐,再從東南亞到南亞、非洲、南美洲,地理范圍的遼闊決定了其無與倫比的文化多樣性和民族、宗教、語言、習俗、生活方式的異彩紛呈,這對選片人的綜合文化素養、電影專業知識積累乃至外語水平都是極大的挑戰。
選片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去查閱資料。比如今年有一部歐洲多國合拍的紀錄片《且唱且珍惜》,講述一位攝影師在東歐各地尋找一種即將失傳的古老猶太音樂的故事。影片外景地橫跨烏克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摩爾多瓦等國家,對話除了各國通行語言,還有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看片時,我每隔一段時間就不得不按下暫停鍵,因為對話中有許多陌生詞匯,需要不斷翻閱字典,不然在理解劇情和主題時就會有困難。
2021年,我看過一部片名為《南俄湖畔的道別》的老撾與法國合拍片。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老撾電影。影片講述一個老撾村莊的土地即將被開發商收購建廠,村民們一方面向往現代化建設,一方面又不愿失去傳統生活方式,進退兩難,徘徊不決。這樣的主題,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電影也有涉及。盡管時空存在差異,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共鳴。
5年來,“‘一帶一路’電影周”已經成長為上海國際電影節極為獨特、耀眼也極富成長性的一項活動。這樣集中、有規模地展示全球南方國家電影文化景觀的活動,在其他國際電影節非常罕見。參加這個活動的國家和地區也非常渴望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這個高端、開放的國際化平臺上,展現自身的發展面貌和文化成果。因此,“‘一帶一路’電影周”可以說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文化與世界電影文化的一場雙向奔赴。
衷心希望“‘一帶一路’電影周”越辦越好,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文化特色和優勢在世界電影版圖上更加鮮明地凸顯出來。
(作者系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攜手展現真實中國
何蘇六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指導下,2019年,中國傳媒大學與“一帶一路”紀錄片學術共同體聯合組織了國際紀錄片傳媒人士訪學班。它是以紀錄片為特色的中國國情調研和中外人文交流活動,學員主要由國際紀錄片導演、制作人,國際傳媒機構負責人及知名學者等組成,意在讓學員們在訪學過程中發現各自感興趣的紀錄片選題。學員有的已在中國生活工作多年,有的是第一次來到中國,訪學結束后,幾乎每位學員都對活動給予高度認可,也對中國有了全新的認識。
作為項目實施負責人,我帶過3期國際紀錄片傳媒人士訪學班。每期訪學班8天到10天不等,在這期間,我會放下其他事情,帶中外紀錄片同行走完全程。3期下來,已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71名學員參加訪學班,彼此結交成好朋友,留下不少故事。
參加2019年12月訪學班的英國學者達雅·屠蘇說,來中國許多次,這次走得最深最實。本期訪學班安排了探訪貴州省貴陽市碧海社區創新服務模式的環節,達雅·屠蘇與當地基層干部、社區群眾作了長時間互動交流,真切感受到這種創新模式給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與變化。
2019年5月的訪學班考察調研了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上海市靜安區一家老年活動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區葡萄酒產業園以及“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的防沙治沙基地等。在上海市靜安區一家老年活動中心,當負責人講到這里建造了一批洗浴間、用5種不同方式為老年人洗浴時,學員們驚嘆不已。日本、德國的多位紀錄片同仁在現場介紹了各自國家為老年人服務的舉措,感慨這里工作之精細周到。
美國華納兄弟探索集團副總裁、大中華和東南亞區總編輯魏克然,是“讀懂中國”系列紀錄片《問答中國》的策劃和主創,對中國的認知和感情比較深。他參加了全部3期訪學班,每一期都發現了感興趣、有價值的題材,如今已制作完成并在美國探索頻道播出《數字里的中國》《游戲星球》等多部紀錄片。
訪學班也讓我對外國紀錄片人有了更多了解。由我策劃攝制的系列紀錄片《鏡頭里的中國》《手機里的疫情故事》講述了5位長期工作、生活在中國的外國紀錄片人的中國情緣,這是2021年第3期訪學班中跟外國學員交流時得來的創意。因為紀錄片,我們彼此結緣,建立了聯系。大家攜手,通過紀實影像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
見證中非人文交流
周埃樂
我的中文名字叫周埃樂,因為發音和我的本名Jo?lle(法語)很相似,同時我特別愛笑,所以就起了這樣一個中文名字。
我2008年從加蓬來中國留學,先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漢語,然后在北京科技大學讀本科和碩士。目前,我在中國四達時代集團擔任主持人,主要負責集團在非洲數字電視平臺法語頻道的電視節目,偶爾參與一些配音工作。主要負責的節目有美妝節目《S-Belle》《Golden Venus》、專題片《最北京》《最金華》等。
工作以來,令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到浙江金華拍攝專題片《最金華》。我當時從金華的最北邊走到最南邊,參觀考察當地的歷史文化保護、非遺傳承、鄉村振興。我向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陳一中學習了怎樣制作東陽木雕。中國手藝人的嚴謹細致讓我驚嘆,我也被他們對非遺的堅守所感動。《邀我到農家》是一檔很有趣的鄉村體驗真人秀節目。這檔節目讓我發現,打農藥的無人機、遙控無人除草車和電商直播賣貨,在中國農村已經十分普遍,促進了鄉村振興。這些對非洲來說很有借鑒意義。
非洲人民對我參與的這些節目反響熱烈。《S-Belle》與觀眾探討美容、化妝、服飾、護膚、健身等話題,在法語區收獲了大批忠實粉絲。《最北京》《最金華》等提升了非洲觀眾對中國的認知,讓他們對中國的商貿、美食、風景、城市規劃、民俗藝術等有所了解,對中國的發展有了更切實的體會,希望能有機會來中國旅游、學習,親眼看看節目里提到的事物。非洲人民對中國的影視劇興趣頗高,我特別希望未來中非影視合作能側重創作更現代、更貼近中國實際的作品,讓非洲人看到一個更加真實鮮活的中國。
“一帶一路”倡議對非洲影響深遠,比如為廣大非洲百姓帶來了優質的基礎設施、衛星電視信號以及更多受教育的機會。我認識的許多非洲人生活都切切實實地在“一帶一路”倡議影響下、在中國幫助下變得更好了。讓我感觸很深的是,中國人不僅在物質上幫扶我們,還注重技術、經驗的傳授。舉例來說,中國人在非洲建一幢房子,不光會建好房子,還會教大家怎么保養、維修,這對我們的幫助很大。
我希望未來能夠繼續投身中非影視交流工作,繼續做好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
(作者系中國四達時代集團主持人,曹語千、徐嘉偉采訪整理)
版面統籌:劉 泉 羅 蘭 鄭 娜 尹 婕
版式設計:徐嘉偉 潘旭濤 楊雨千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33-30191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