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焦慮和抑郁被認為會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癡呆癥的發生。但它們對大腦的影響是什么?它們的有害影響是否有限?瑞士日內瓦大學神經科學家觀察到年輕人和老年人在面對他人的心理痛苦時大腦的激活。老年人的神經元連接表現出明顯的情緒惰性,負面情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過度地改變它們,特別是在后扣帶皮層和杏仁核中,這兩個大腦區域強烈參與情緒管理和自傳體記憶。最新發表在《自然·衰老》雜志上的這些結果表明,更好地管理這些情緒,例如通過冥想,可幫助限制神經退化。
研究人員向志愿者展示了顯示人們處于情緒痛苦狀態的電視短片,以及具有中性情緒內容的視頻,以便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首先,研究小組將27名65歲以上的人與29名年齡在25歲左右的人進行了比較,然后對127名老年人重復了同樣的實驗。
研究表明,老年人通常表現出與年輕人不同的大腦活動和連接模式。這在默認模式網絡的激活程度上尤其明顯,默認模式網絡是一種在休息狀態下高度激活的大腦網絡。它的活動經常受到抑郁或焦慮的干擾,這表明它參與了情緒的調節。在老年人中,負責處理自傳體記憶的后扣帶皮層與處理重要情感刺激的杏仁核的聯系增加。
然而,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更能調節自己的情緒,并且更容易關注積極的細節,即使是在消極事件中也是如此。但是,后扣帶回皮層和杏仁核之間連通性的變化可能表明與正常衰老現象的偏差,這種現象在有更多焦慮、沉思和負面情緒的人身上更加明顯。后扣帶回皮層是受癡呆癥影響最嚴重的區域之一,這表明這些癥狀的出現可能會增加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108-28518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