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王璐 胡昕 通訊員 彭 菲
新春伊始,萬物復蘇。在石滾河鎮的田間地頭,處處洋溢著生機與希望。當許多人還沉浸在春節的喜慶氛圍中時,石滾河鎮的農戶們已早早行動起來,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開啟了新一年的銀耳種植工作,為全年的豐收播下希望的種子。
2月8日,走進斬龍廟村銀耳種植基地,眼前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只見20余名村民各司其職,對堆積如山的麻櫟樹進行裁段、打眼、裝菌、搬運、密封堆放處理。“新春就是新的開始,我們趁著這好時節,趕緊把銀耳種下去,希望今年能有個好收成!”正在忙碌的種植戶李大哥一邊干活一邊興奮地說道。
在種植基地里,斬龍廟村的村民不在少數,不出遠門,在家門口種植銀耳就把錢賺了,大伙兒心里都美滋滋的,越干越有勁。據了解,全鎮銀耳種植約48萬棒,帶動周邊就近務工人員2300多人次。
近年來石滾河鎮銀耳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為了讓村民們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提高銀耳的產量和質量,石滾河鎮政府積極牽線搭橋,邀請市農業專家到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為村民們答疑解惑。近年來,該基地依托農業專家的技術指導,實現了銀耳產量與品質的“雙提升”,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以前我們主要靠種植傳統農作物,收入比較低。現在種了銀耳,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倍。而且,銀耳一批次的生長周期為40天左右,可采摘六、七次,我家去年種了5000棒,一次可摘200多斤,我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說起銀耳種植帶來的變化,種植戶張豫滿臉笑容。
近年來,石滾河鎮黨委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優勢,堅持控規模、提品質,發展綠色生態經濟,以龍頭企業為“點”,種植基地為“鏈”,合作社為“片”,以各村黨支部為依托,將食用菌種植輻射到辛莊村、南王樓村、斬龍廟村、劉樓村一帶,沿S227省道打造4個食用菌種植基地,12個行政村多點開花,實現食用菌種植全覆蓋,經濟與綠色共同發展。
“羊肚菌是‘冬種春收’栽培模式,接著就能種豆角,既能增加經濟收入,有效解決土地季節性閑置問題,還能帶動周邊群眾務工。”據種植大戶陳永稍介紹,羊肚菌相對“嬌氣”,從搭棚、覆土、種菌、蓋膜、管護到采收的過程中,都需要精心管護采收時基地每天都有10余名工人。
石滾河鎮把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強鎮富民,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通過實施強農惠農政策、積極探索發展模式,擴大產業覆蓋面,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到產業發展中,吃上“產業飯”,端穩“致富碗”,全力推動食用菌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編輯 劉潔瓊)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12-345788-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