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農,強農首當強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沖鋒號”,突出強調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作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的農作物種業,也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市場化變革。
以《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發布為節點,民族種業的市場化之路大步邁進,逐步確立了以企業為商業化育種主體的目標和方向,兩年多來,利好政策聚焦種業,眾多種企奮發有為,人才資本紛涌而至,全社會關注、支持、發展種業的大氣候已經形成,這股強大的凝聚力正轉變為產業做大做強的內生動力,讓民族種業的強國夢想愈加清晰,實現之路步履鏗鏘。
產業利好的政策驅動
產業的利好,離不開政策的科學引導和強力驅動。意見頒布實施兩年多來,中央和地方推進種業發展政策之密集、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文件發布后,中央有關部委迅速落實配套措施,30個省(區、市)出臺了落實意見及配套措施,凝聚了推進種業發展的合力,形成了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初步構建起現代種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規劃出未來種業的發展藍圖。農業部及時修訂《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鼓勵企業加快兼并重組、做大做強;制定并頒布《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規范品種名稱管理;將種子機械列入農機購置補貼,對種子機械實行補貼。
財政部聯合農發行、中化集團出資15億元成立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支持企業兼并重組;會同稅務總局減免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所得稅,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發展改革委設立生物育種專項,首批投入3.36億元,支持41家企業提升育種能力;啟動甘肅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項目,計劃投資7.12億元建設30萬畝標準化基地,促進規模化制種基地的發展。科技部制定生物種業科技專項規劃,擬啟動商業化育種項目。教育部利用留學基金支持種業人才培訓,首批選派24名企業研發人員到美國學習。金融機構面向種子企業開辦貸款業務,對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種子收購貸款給予基準利率優惠,加大了信貸支持,農業發展銀行向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傾斜,2012年發放貸款62億元。保監會會同財政部、農業部開展種業保險政策研究,推動保險機構試點。全國人大農委專門成立工作組,啟動修訂《種子法》。
自主創新的企業作為
企業強,則種業強,企業強,必須科技要強。國務院8號文件明確了以企業作為商業化育種主體的方向,極大地解放了種業的生產力。兩年來,企業的發展出現了可喜的變化。自主研發能力增強、兼并重組步伐加快,市場集中度逐步提升,特別是一批農業部頒證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正逐步成長為建設種業強國的“主力軍”。
最明顯的是企業數量的減少。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持證種子企業5707家,比兩年前減少1/3;最核心的是企業結構的優化。在5707家種子企業中,注冊資本3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548家,占46.5%,比兩年前提高19%;前50強骨干企業2012年種子營業收入達226億元,占全國種子市場份額的1/3,比兩年前提高5%。最可喜的是發展質量提高。2012年前50強種子企業研發投入12億元,同比增加41%;2012年企業自育品種占國審玉米、水稻品種的55%和38%,比兩年前提高10%和8%;2013年企業申請新品種權500多件,連續兩年超過科研教學單位。全國56家骨干企業研發投入超過12億元。資源整合加速,中種集團、中農發集團等企業投資數億元,收購整合10多家區域性公司;提升生產能力,奧瑞金、隆平高科等新建一批現代化種子加工中心;強化人才引進,北京聯創、神農大豐等10多家骨干企業以高薪加股份方式從跨國公司招聘創新人才。
“實現種業強國目標,既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也需要打造一批精通某一作物的專業化種子企業,還需要形成一批為種業鏈提供配套的服務型種子企業。要著力構建以大型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為龍頭,以專業化種子企業為支撐,以服務型種子企業為配套,大中小企業各具特色、東中西地區共同發展的企業集群。”在今年2月重點種子企業主要負責人培訓班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為未來種企的宏觀布局和合理定位指明了方向。
不可或缺的行業支撐
企業發展壯大,必須要走育繁推一體化的發展之路,其實現路徑必須有配套到位的行業支撐:在“育”的環節,離不開科研機構的鼎力扶持;在“繁”的環節,離不開制種基地的穩定規范;在“推”的環節,離不開市場環境的持續改善,三個環節有機統一、相輔相成。
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是種業發展的核心。一些部門和地區在解決企業育種資源和人才短缺問題上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嘗試。今年以來,農業部組織中國農科院與骨干企業開展科企合作,推動隆平高科、墾豐種業等20家企業分別組建了水稻和玉米分子育種平臺;一些省份采取了科研院所接受企業整體并購、院辦企業整合農科院所育種資源、科企合資組建研發平臺、科企合作成立創新聯盟等方式,積極推進農科院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形成了省農科院側重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企業側重商業化育種研究的科研新體制;湖南省通過制定平等的人才政策、鼓勵到種業企業、提高種業科技人員社會地位等多方位的人才激勵機制,使科技人員尤其是高端育種人才紛紛向企業聚集。
種子基地管理和建設是種業發展的又一亮點。今年上半年,以農業部抓總,甘肅省各級政府齊抓共管的國家級(張掖)種子基地管理體系的強大效能開始顯現:不僅有效保證了基地的建設質量,規范了制種市場,更為全國其他地區建設“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基地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今年以來,農業部認定了57個國家級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種子生產面積分別達到100萬畝和267萬畝,占全國制種總面積的55%和70%。
市場環境的好轉為種業做大做強營造了良好氛圍。兩年來,種子質量水平穩步提高,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種子質量合格率分別為96.8%、96.1%,同比提高1.8和2.8個百分點。種子價格總體平穩,“兩雜”種子價格受成本推動上漲5%~10%。各地開展種子執法年活動,加大市場監管力度,退出不適宜品種7800多個,清理不合格企業1000多家,查處案件7900多起,品種“多亂雜”、企業“多小散”的狀況明顯改善。
堅定不移的改革方向
多年的歷史實踐證明,市場化是種業發展的唯一出路。而其重要的標志就是要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未來的市場競爭,是科技的競爭,是產品的競爭,是服務的競爭,其核心是企業間的競爭。種業發展必須牢牢把握這個主旨,建設種業強國的實現路徑才不會偏移。
當前,種業發展依然存在著種業科研體制改革難度大、育種人才和資源向企業流動難、種子市場套牌侵權現象突出等諸多問題,下一步的種業改革必須敢于“啃硬骨頭”,產業發展格局才會有更好的改觀。
在科研體制改革方面,近日,農業部正研究制訂方案,下一步會同相關部委在促進種業科研體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研究提出鼓勵科研單位育種人才、技術和資源向企業流動的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出臺制種保險;立新品種權轉讓交易平臺;在品種選育方面,組織骨干企業和優勢科研教學單位,組建全國性產學研攻關協作組,以水稻、玉米、油菜等三大糧油作物和番茄、大白菜兩個蔬菜品種為重點聯合攻關,力爭突破一批現代種業急需的關鍵技術,選育一批現代農業急需的新品種;在市場監管方面,農業部聯合公安、工商、監察等部門,將集中力量開展打擊侵犯品種權專項行動,嚴厲整治制假售假、套牌侵權違法行為,搗毀一批制假黑窩點,吊銷一批侵權企業,退出一批套牌品種,打擊一批不法分子。
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堅定種業的市場化方向,真正發揮市場機制在種業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資源、人才和資本向企業合理流動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只要突出企業主體地位,使其成為市場競爭主體、技術創新主體、成果轉化主體、服務農民主體,扶持種子企業做大做強,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就會真正凸顯。只要堅持統籌協調、集中力量辦大事機制優勢,協力推進種業政策落實,種業跨越式發展就能真正實現。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16-101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