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豐產是第一位的。
河南省委一號文件指出,要分類分區域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提質,2022年,河南要新建高標準農田756萬畝,打造50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除此之外,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引黃灌區改造擴容、鹽堿地改造等,目標就是為了增加耕地面積、提升耕地質量、提高糧食產能。
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
中國古代歷史上,占沃土、爭糧食,有關因糧食引發的戰爭不勝枚舉;缺糧的直接后果便是人口增速緩慢,甚至滅國;明朝引入玉米、土豆、紅薯等高產農作物后,才有了清朝的四萬萬同胞。
河南科技學院教授、小麥育種專家茹振剛說:新中國成立以前,河南的小麥畝產不足200斤,育種、栽培等全方位技術支撐,讓我們的小麥畝產超千斤成為很常見的事情。
幾乎每年麥收時節,茹振剛都要到田間地頭去,和獲得高產的農民慶豐收、喝慶功酒。
河南是小麥育種、制種大省,不管是強筋、中筋、弱筋,各種專用小麥,在所有育種專家心里,高產歷來是第一要務。
種糧農民,也是把產量放在首位的。47歲的萬子榮是許昌市建安區陳曹鄉萬莊村的種糧能手,2010年他就注冊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至今合作社有49名社員、22臺拖拉機、18臺收割機、6臺自走式打藥機、5臺植保無人機、6臺烘干機。
“原來我一直種普麥品種,畢竟種的時間長了,小麥畝產心中有數;后來推廣優質強筋小麥品種,我不敢大面積種,只是試種了一小塊,等確認不減產,我才開始種優質麥。”4月6日,萬子榮站在正在孕穗的麥田邊說,他現在流轉的300畝地,全部種優質麥,畝產在1200斤左右,每斤麥子能多賣一毛錢。
伊川縣呂店鎮2021年種了4萬畝谷子,農戶種植谷子的積極性除了政府多方面的支持外,根源還在于谷子產量的提高。
呂店鎮鎮長康君魁說:歷史上呂店鎮就有種谷子的傳統,但畝產一直偏低,很多農戶就改種了玉米、紅薯等高產農作物,使得全鎮最低谷的時候,谷子種植只有幾千畝。
近年來,張雜谷、豫谷等多個谷子新品種培養成功,加上谷子播種、收割機械的研發與投放,種谷子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谷子畝產因新品種推廣也從歷史上的300來斤上升到700斤左右,增收效果明顯,煥發了當地農民的種谷積極性,種植面積得以逐年增大,形成了區域農產品品牌。
不少“吃糧食的人”對農作物種植使用化肥很有抵觸。
其實化肥是糧食穩產增長的重要支撐之一。糧食生產是植物的一個生命過程,小麥在長達240天的野外生長中,既需要吸收大量的營養,也需要抵抗五花八門的自然災害以及蟲害,如果沒有可靠的肥力支撐和植保呵護,高產基本上是個偽命題。
化肥是糧食的“糧食”。
資料顯示:化肥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在40%左右,如果小麥種植不施底肥,一季畝產就可能減產200斤。
一畝地打多少糧、總產量多少,一直是衡量豐收與否的標準,提高糧食質量必須在保證產量的前提下。
歷史上,中國的糧食就是論“堆”論“垛”的。(記者宋朝 于濤 李夢露 王旭 劉婷婷)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16-273970-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