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書磊在田間精心選育單倍體誘導系。受訪者供圖
① 淮濱縣張莊鄉啟用剛維護好的豬拱城電灌站澆灌水稻。王長江 攝
② 孟州市河陽街道后龍村,植保無人機正在給花生田播撒肥料。張澤斌 攝
③ 柘城縣牛城鄉現代農業產業園內,農戶使用水肥一體化噴灌機為辣椒、花生套種田澆水。張子斌 攝
南陽市白桐干渠兩岸群眾利用干渠水源進行抗旱。崔培林 攝
本報三農全媒體中心出品
□本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劉婷婷宋灃益
立秋已過,高溫仍未退場。
“這已經是第六輪澆水了,今年干旱比往年都要厲害。”8月17日,在許昌市建安區陳曹鄉田間,種糧大戶李繼才擦去額頭上的汗珠,“今年老天爺不作美,但咱不能認輸。”
7月以來,河南遭遇64年不遇的極端高溫干旱“烤”驗:全省平均氣溫達30.5℃,較常年偏高3.1℃;降雨量較常年銳減51.2%,三次大范圍異常高溫天氣過程接踵而至,給秋糧生產帶來層層阻礙。
烈日炙烤下的中原大地,展開了一場匯聚全省上下力量的“解渴”行動。沒有激昂的口號,只有田埂上深深淺淺的腳印、沾滿泥漿的褲管,以及農機不知疲倦的轟鳴。
1科技賦能智慧抗旱從容施策
八月的豫中平原,熱浪翻滾著掠過田野。陳曹鄉的玉米地里,數十臺絞盤式噴灌機正隆隆作業,水霧在烈日下折射出一道道彩虹,滋潤著干渴的莖稈。
300米外,建安區種業發展和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郭華蹲在田埂上,輕輕撥開翠綠的花生秧說:“看,花生已經進入膨果期了,需要及時進行‘一噴多促’。”他捻起一把泥土細細摩挲,“現在最關鍵的就是防治病蟲害,根據土壤情況施加葉面肥,把這些工作做到位,豐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一旁的李繼才連連點頭,掏出手機撥通無人機飛手電話:“光輝,地里該除蟲了,還得麻煩你跑一趟。”“沒問題,這就到!”電話那頭傳來干脆的應答。
不一會兒,李光輝就帶著大疆T70P農業無人機出現在田邊。他調試著設備,拍了拍機身:“別看它小巧,一袋尿素兩分鐘撒完,一小時能管近百畝地,頂過去20個人忙一天。”
望著空中靈活穿梭的無人機,李繼才笑著說:“時代變了,種地也得跟著‘開竅’,這科技的法子,就是省心!”
從豫中平原的田間作業,到黃河北岸的智慧管理,河南農業的科技圖景正徐徐展開。
8月18日,走進新鄉市平原示范區師寨鎮香時莊村前的農田“六情”預警監測站,LED大屏上實時跳動著各類數據——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病蟲害預警……就像給農田裝上了“智慧大腦”。環顧四周,苗情監測系統、多功能氣象站、孢子捕捉儀等設備宛如一支24小時值守的“數字哨兵”,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
“這些設備可不是擺設。”平原示范區農業農村局現代農業科科員郭星指著大屏解釋,“它們通過農業物聯網平臺連在一起,搭起了‘空天地’三位一體的監測網。就像給農田做CT,葉片上的蟲卵、土壤里的墑情變化,都逃不過它們的‘眼睛’。”
監測站外,在原武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種糧大戶申繼鋒的600多畝田地正享受著“六情”預警監測系統的智能呵護。
站在田埂上,申繼鋒望著眼前的玉米田感慨:“自從建成高標準農田后,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灌溉系統精準高效,排水溝渠通暢無阻,田間道路平整暢通。手機上點一點,就能啟動自動噴灌,既省水又省人工,給糧食豐產打了好底子。”
在河南,科技抗旱的智慧圖景已蔚然成勢:智慧灌溉讓每滴水精準滋養作物根系,無人機飛防如“空中衛士”守護萬畝良田,蟲情監測儀似“火眼金睛”實時捕捉病蟲害蹤跡……從過去“看天臉色”的被動應付,到如今“知天而作”的從容施策,科技正悄然重塑著農耕文明的內核,讓中原大地在現代農業的浪潮中煥發勃勃生機。
2智慧育種抗逆良種筑牢底氣
當極端天氣成為農業生產的“新常態”,河南的育種科研人員正用分子生物學的精密儀器,在實驗室與試驗田間架起一座通往豐收的科技橋梁。
8月18日,在西華縣清河驛鄉后王村的高標準農田里,連片的玉米田綠浪翻滾。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盼盼蹲身撥開層層葉片,仔細查看玉米穗的發育情況。
身旁的種植大戶王紅衛臉上難掩喜悅。他今年栽種的150畝鄭單819玉米,在持續高溫的“烤驗”下彰顯極強的適應性:雌雄穗發育未受高溫干旱的影響,抽雄散粉期協調一致,金黃飽滿的花粉活力充沛,吐露的花絲數量眾多,形成了完美的授粉效果,使得籽粒發育飽滿均勻。
現代育種技術持續推動玉米品種抗逆性全面升級??购敌苑矫?,秋樂368通過優良基因聚合,改良根系結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干旱條件下仍能穩健生長;君育136通過導入抗銹和抗旱基因,在黃淮海區域展現強抗旱性,兼顧高抗銹病與豐產性;黃金糧MY73聚合耐密基因,在密植環境中保持穩產能力。
在玉米抗病育種領域,河南農業大學湯繼華團隊另辟蹊徑,運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精準聚合抗銹病、莖腐病等優異基因,成功培育出“康農玉8009”等突破性品種。2024年黃淮海地區遭遇大面積銹病侵襲時,該品種在重災區依然交出畝產超1000公斤的亮眼答卷,且倒伏率控制在5%以下,展現出“多重抗性+高產穩產”的雙重優勢。
在抗倒伏性能上,秋樂368的三層霸王根抓地牢,粗壯莖稈彈性優異,大風大雨中表現穩定;YD8010以253.3cm的平均株高和100cm的穗位高形成矮稈優勢,抗倒伏能力強勁,為穩產筑牢根基。
隨著MY73、現代959、秋樂368、鄭單819等一批高產抗逆新品種的規?;茝V,河南玉米產業加速邁入品種更新換代的快車道。低密度、抗性差的傳統品種被逐步淘汰,耐密植、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成為田間主力,不僅推動全省玉米單產持續穩步提升,更以“良種+良法”的協同效應,為秋糧均衡增產注入強勁動力,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3協力攻堅奪取秋糧好收成
當前,中原大地的玉米進入決定產量的灌漿關鍵期,籽粒充實度直接決定最終產量。8月19日,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耕作與栽培室主任喬江方蹲在舞陽縣的玉米試驗田里,指尖捏開一枚玉米穗,眉頭微蹙:“看這禿尖和花粒,都是7月持續高溫造成的。”
他的筆記本上記錄著連日不間斷的調研現象:南陽方城部分田塊出現“娃娃穗”、行粒數偏少等情況,灌漿過程出現花粒、禿尖等問題。而在前期同步鋪設滴灌水肥一體化的田塊,如鄲城國家農高區豫丹生態農業合作社、舞陽縣東紅農機專業合作社等田塊里,玉米穗一粒封頂,授粉結實性明顯好于一般管理田塊。
“眼下,通過水肥精準調控、‘一噴多促’等技術協同發力,可以有效提升灌漿強度,增加粒重,為穩產奠定基礎。”喬江方說。
像喬江方一樣深入生產一線、指導群眾進行科學田管的專家和技術人員還有很多。7月中旬開始,省農業農村廳派出18個省級秋糧專家組和9個抗旱保秋指導組,全省專家和農技人員累計下鄉指導4.91萬人次,舉辦培訓857期,指導培訓農戶80.68萬人次。
打贏這場抗旱保秋攻堅戰,離不開全省上下齊心協力、各部門密切配合。
針對旱情,省財政緊急下撥2000萬元抗旱資金,現金預撥中央1億元“一噴多促”資金,下達6330萬元抗旱資金,支持重點地區抗旱保秋。周口、駐馬店分別安排下撥抗旱資金2000萬元、900萬元,支持應急打井、機井維修、調水引水、設備購置;
農業農村部門統籌用好115萬眼機井,持續做好機井檢修,便于群眾澆灌。針對機井不足、群眾排隊情況,周口、駐馬店兩市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打應急井1.88萬眼,同時發揮溝渠連通成果,組織水泵抽引河水補源,挖掘澆灌潛力;
水利部門6月下旬以來組織大中型水庫引水11億立方米,并調引黃河水支援周口等地抗旱澆灌……
豐產的威脅不只干旱,隨著高溫和降雨天氣增多,河南將可能面臨旱澇并存、旱澇急轉的復雜局面。
為嚴防旱澇并發、旱澇急轉造成大面積農田內澇,農業農村部門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啟動了農村溝渠連通集中整治,全省共投入資金51.12億元,完成連通整治11.76萬公里,基本實現了重點區域、重點農田“有溝渠、能連通”。同時,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推進區域農機服務中心建設,儲備了一批應急排澇機械。
此外,農業農村部門還與氣象部門建立了定期會商研判機制,一旦出現強降雨天氣,將提前與氣象部門進行會商,根據土壤墑情、雨量大小,適時發布農田漬澇風險預警,提醒各地做好防范應對。
天不幫忙人努力。眼下,全省上下正向著“重災區少減產、輕災區保穩產、無災區多增產”的目標全力沖刺,千方百計奪取秋糧好收成。
記者手記
科技賦能下的“抗旱辯證法”
□本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婷婷 宋灃益
烈日炙烤下的中原大地,一場沒有硝煙的抗旱保秋戰役正在上演。行走在河南的田間地頭,汗水浸透的衣衫與農機轟鳴的交響中,記者深刻感受到:這場與自然的較量,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定勝天”,而是科技賦能下農業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在許昌市建安區陳曹鄉,農藝師郭華蹲在田埂上,指尖捻起的已不僅是泥土,更是數據;種植戶李繼才撥通的電話,召喚來的也不僅是勞力,而是高效的“鐵幫手”;而在新鄉平原示范區的“六情”監測站仿佛給農田裝上了“數字大腦”。
更令人驚嘆的智慧,藏在實驗室的試管與田間的種苗里。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分子標記、基因聚合技術,最終化作名為鄭單819、秋樂368等一粒粒優秀種子,在高溫下用飽滿的籽粒訴說著藏糧于技的硬道理。
抗旱的戰線早已前移,它起始于種子萌芽之前,根植于基因序列之中。育種家們用科學的預見性,為農民穿上了對抗無常氣候的“隱形盔甲”。
在舞陽縣,喬江方研究員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記錄將這場行動的精細度推向了極致。灌溉、施肥、噴藥、收獲……每一個環節都被拆解、量化、優化,形成一套科學管護的“組合拳”。
這背后,是從粗放管理到精準農業的躍遷。它告訴我們,應對天災,不僅要有斗志,更要有細致的功夫。即便天不幫忙,我們也要在每一個可能的環節摳出產量,積小勝為大勝。
這場“解渴”行動,解的不只是農田之渴,更是傳統農業面對自然災害時的“能力之渴”與“信心之渴”。它詮釋著新時代的“抗旱辯證法”:最大的力量,不再是硬碰硬的對抗,而是借助科技與智慧達成的融合與超越。
如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正盡最大的努力和智慧,將一場嚴峻的“烤”驗,轉化為邁向現代農業的“成人禮”。他們滴落的汗珠,終將化作秋日里最沉甸甸的豐收饋贈。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16-36271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