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不到邊的黑土地、錯落有致的蔬菜大棚……在遼寧大連金州七頂山街道梅家村(大甸子范圍之內),張家兩兄弟在自家的大棚里翻過土之后,正蹲在地頭上一邊抽著煙,一邊聊著明年自家大棚該如何發展:“明年打算換新棚膜,再在葡萄樹下種黃豆,這樣能增加一些收入!”弟弟小張告訴記者:“這要是在前幾年,我想都不敢想,棚里的作物能保住就不錯了;如今基地排澇設施都上去了,我才覺得這日子又有了盼頭!”
張家兄弟為什么有這樣的感慨呢?
歷史悠久大甸子 年頭最長的“大連菜籃子”
當地抓了半輩子農業工作的七頂山街道農業顧問裴廷安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由于土壤肥沃、水源充沛、交通便利等原因,早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七頂山街道就是全市主要的蔬菜生產區,擁有萬畝菜田的大甸子蔬菜基地更是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成為全市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九十年代七頂山街道被市政府評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七頂山”牌蔬菜在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素有“大連菜籃子”的美譽。“那時候,大連好多大型機關、廠礦、學校的蔬菜都是在這里制定供應;每到秋收時,七頂山鄉政府里都找不著人,所有人都下菜田幫忙收菜、分配蔬菜去了!”。
但到了近十年,輝煌了幾十年的大甸子蔬菜基地發生了“血管梗塞”:由于年久失修,這里的基礎設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排水不暢,內澇嚴重,蔬菜減產,品質下降,管網破損,旱不能灌,田間作業道多處坍塌,蔬菜生產和外運受阻。在當地人口中,大甸子一直有著“十年九澇”的說法。
清淤排澇 “萬畝菜籃子”煥發第二春
2012年,金州新區把加強大甸子專業菜田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全區“民生雙十工程”,街道委托專業機構,對大甸子專業菜田的排澇、灌溉、路網等基礎設施進行整體規劃,由市、區政府撥出專項資金實施以排澇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共分三年實施,每年一期。截至目前已完成1700米小朱家河道和2145米大朱家河道的疏通加固工程。完成全長2373米主排水干線的拓寬、清淤、加固工程,新修蓄水方塘4座。強排站和其它后續配套工程正在加緊施工。今年汛期,建設工程已經初見成效,大甸子基地經受了強降雨的考驗,蔬菜產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20%。
大甸子抗澇能力的變化,梅家村菜農蘇國文感受最深。今年64歲的蘇國文,也曾陪大甸子一起經歷過輝煌,他就是依靠種菜撫養了一家老小。但到了近幾年,大甸子內澇不斷,蘇國文為了抵抗澇災,從種白菜改為種植抗澇能力較強的玉米,但仍是無濟于事,“水最深時能到膝蓋,就算玉米也長不好啊!”自從去年排澇工程施工后,蘇國文家首先受益,“菜地旁挖了排水溝,水多時還有強排站的水泵抽水,菜地里再不怕淹了!”今年,蘇國文在地里種了冬瓜,3畝地產出了10萬多斤冬瓜,讓老蘇這一年收益2萬多元錢。
“排澇只是改造工程的第一步!”裴廷安介紹說,金州新區對大甸子蔬菜基地有一個長久的改造計劃:2012年以來,芽苗菜生產設施和冷鏈蔬菜加工配送項目相繼建成即將投入生產。西生菜、秋葵等新品種蔬菜已試種成功,大甸子蔬菜品種已達34個。恢復功能后,大甸子蔬菜產量將由目前的13萬噸提高到20萬噸,約占全市蔬菜產量的1/10。此外,考慮到目前大甸子只能做到三季生產,冬季停產,導致大量外地蔬菜乘虛而入,菜價不穩。七頂山街道還將有序推進蔬菜溫室發展。按照溫室、冷棚、露地各占1/3的比例,搞好大甸子蔬菜基地的整體規劃,確保四季生產,尤其是冬季溫室的葉菜生產,從而保證市場供應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16-968-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