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建曉 李鳳虎 樊霞 成利軍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王永樂
10月26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陜西延安和我省安陽視察,指出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
在中原大地,各行各業大力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邁氣概,在現代化河南建設中創造了一個個新奇跡。連日來,記者采訪了部分黨員干部群眾,他們雖然崗位不同、工作各異,但都堅定地表示,要進一步立足本職崗位,發揚紅旗渠精神,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
紅旗渠紀念館青年講解員常會平從事紅旗渠講解工作已有5年,接待過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名游客。“我的外公曾經參與過紅旗渠配套工程建設,我也算得上是‘渠三代’。”常會平說,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林州人,從小聽著紅旗渠故事長大,如今從事著為別人講解紅旗渠故事的工作,她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
“我們生逢其時、重任在肩,要牢記總書記囑托,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常會平語氣堅定地說,今后要做好新時代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者和弘揚者,不斷提升業務技能,豐富知識儲備,針對不同游客群體,積極探索多元化講解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紅旗渠故事,讓紅旗渠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視察時指出,今天,物質生活大為改善,但愚公移山、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變。“作為愚公移山精神的發軔之地,濟源幾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在愚公移山精神指引下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奮斗史、創業史。”濟源市委黨校教師白閣說,從20世紀的蟒河小流域綜合治理、大力發展“五小工業”、修建“人工天河”愚公渠,到本世紀的“工業出城、項目上山”、探索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等,正是靠著愚公移山精神,濟源實現了由邊陲小縣到全域產城融合示范區的跨越。
白閣表示,將圍繞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開發出更多專題課程,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
民權林場副場長石立忠說,近年來,民權林場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持續開展植樹造林、森林質量提升工程,連續5年每年完成造林3000畝、森林撫育1.53萬畝,森林面積和活立木蓄積量實現“雙增長”,夯實了黃河故道的生態屏障。
民權林場“河南塞罕壩”精神,主要體現在艱苦創業、苦干實干上,與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一脈相承。“在新征程上,繼續當好紅旗渠精神、塞罕壩精神的傳承者。”石立忠表示,將扎根黃河故道,擼起袖子加油干,加快推進數字林場、智慧林場、現代化林場建設,為黃河故道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再立新功。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讓我感同身受、印象深刻。”輝縣市冀屯鎮黨委書記趙化錄說,這就要求我們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
趙化錄介紹,經過多年的發展,冀屯鎮已經從一個傳統農業鄉鎮蝶變為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經濟強鎮,去年全鎮綜合產值突破3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輝縣與林州同處太行山區,‘說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難也不變’是輝縣人干事的秉性,雖然全鎮居民的物質生活已大為改善,但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艱苦奮斗的精神仍需要發揚。”他說。
在洹河北岸,考古工作人員正在為新近發現的一條大型東西向道路而欣喜不已。多條道路組成的路網、由交叉道路形成的“街區”等,讓這座晚商都城的城市規劃布局更為清晰。
如今,提起殷墟,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都對后母戊鼎、婦好鸮尊等珍貴文物如數家珍。然而在20世紀初,人們對商王朝的認知仍停留在《史記》區區3000余字的記載中。
1928年10月13日,考古學家董作賓在位于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揮出第一鍬,由此拉開中國考古人持續科學發掘殷墟的序幕。
在隨后90多年時間里,一代代考古工作者躬耕田野,推本溯源,鉤深索隱,用一鍬一鏟,層層揭開殷墟的“真容”。
氣勢恢宏的宮殿群、規模龐大的王陵區、高度發達的青銅器、系統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確的手工業體系……系統展現了商代社會文化面貌、商代文明發展成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說:“殷墟考古實證了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
因為殷墟,中國信史上推至商代。
更重要的是,以殷墟為支點,建構起夏商考古學文化的時空體系,也為探究更早的文明提供了重要抓手。
“殷墟的發現和確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華文明起源的原點和基石。”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表示,殷墟上承四方匯集文明之趨勢,下啟連續不斷、多元一體文明之格局,是中華文明進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甲骨蘊文脈,維系中華民族形成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殷墟考察時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
1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和漢字公園正式面向公眾開放。這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系統展陳了中國文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歷程,盡顯中國文字文化之美。
行走在安陽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甲骨文元素,也時刻昭示著這座城市與甲骨文的不解之緣。
《尚書》有云: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文字,是文明產生的重要標志,也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小屯村的村民們發現了許多帶有刻痕的龜甲、獸骨,便將其稱作“龍骨”售賣給藥鋪做藥材。他們或許怎么也想象不到,那些細小刻痕,正是漢字的源頭——甲骨文。
1899年,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偶然發現了“龍骨”上的神秘符號,經研究后認定其為比金文更古老的文字。甲骨文這才“三千年而一泄其密”。
資料整理、分期斷代、文字考釋、商史研究……120多年來,一代代學者薪火相傳、接續探秘,解讀中華文明的古老密碼。
據相關專家介紹,截至目前,已發現的甲骨文總計約15萬片,其中經科學考古發掘的有3.5萬余片;單字數量已逾4000字,其中公認已識讀的約占三分之一。
甲骨文中的商王朝,那樣真實而鮮活:有外交征伐,也有飲食宴饗,有婚喪嫁娶,也有流星、日食、月食這樣的自然天象……
“甲骨文具有極大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是透視三千年前殷商社會生活的重要素材。”從事甲骨學研究數十載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豪說,甲骨文不僅是可以“證經補史”的物質文化遺存,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
作為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甲骨文奠定了漢字的造字方法、方塊形態和發展框架,歷經三千多年演變而不改其形。它也是世界幾大古文明中唯一的“活”到今天的古文字,任風云際會、王朝變換,仍舊生機勃勃。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從殷墟的甲骨文一路而來,到金文、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漢文字,成為中華兒女血脈相通的精神紐帶和具有強大民族凝聚力的符號系統。
整裝再出發 翻開時代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安陽殷墟的考古研究、保護展示與活化利用工作,也翻開時代新篇章。
考古發掘與研究持續推進。洹北手工業作坊區發現大量鑄銅、制骨、制陶生產、居住生活遺跡和分布有序的墓地,小屯宮殿宗廟區新發現大型池苑、水道及與之相關的建筑遺跡,殷墟王陵區發現圍溝及大量祭祀坑等,讓甲骨文中記載的“大邑商”面貌愈發清晰。
遺址保護形成合力。去年10月,重新修訂的《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從法律層面為殷墟保護提供支撐。據安陽市文物局局長李曉陽介紹,當地已建立起公安、內保、協管、網格員共同參與的群防群治體系,打造“大保護”格局。
“在29.47平方公里的殷墟遺址保護區劃內,2650個高清攝像頭、可隨時出動的監控無人機、‘智慧殷墟巡更系統管理平臺’等,共同構建起‘空地一體’智慧防控體系。”李曉陽說。
展示利用更是如火如荼。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殷墟遺址博物館、考古小鎮等文旅項目穩步推進;甲骨文表情包、甲骨文雪糕、殷墟青銅器數字藏品等文創層出不窮;高規格國際學術研討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甲骨文及中國古文字巡展等交流活動連年開展;殷墟元宇宙、全球甲骨文全息影像采集等數字化工程方興未艾……
三千多歲的殷墟,再次“活”起來更“火”起來,主體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多樣、形式更加鮮活、覆蓋更加廣泛,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殷墟的價值與中華文明燦爛成就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為增進民族自信自強、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堅強支撐。”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發力,全面推進殷墟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
“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打造國家文化地標、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使命在召喚,殷墟在行動。”李曉陽說。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188-281860-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