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4月10日電(記者寇江澤)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開展的黃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成效評估近期完成。項目組對基礎保障、管理措施、管理成效等5個方面26項指標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黃河流域自然保護區管理成效總體優良率達91.5%。
此次評估對象為黃河流域所在省份(不包含四川)的8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涵蓋青海、寧夏、甘肅、陜西、山西、河南、山東7省份所有國家級保護區(不包含納入國家公園試點范圍的保護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流域范圍內的國家級保護區。
評估結果顯示,黃河流域97.6%的保護區設有專門的管理部門,并建立了較全面的規章制度。92.7%的保護區已建立了標樁標識、保護站、巡護道路、林火及病蟲害預警網絡、野生動物救助等基礎設施。98.8%的保護區近10年內開展過科學考察或專項調查,39%的保護區在近5年內積極開展“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等信息化、智能化建設。
8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占評估區域國土面積的3%,覆蓋了全國陸地26%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物種、14%的重點保護植物物種。評估期內,40.2%的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狀況改善較為明顯,中華秋沙鴨、細鱗鮭等珍稀瀕危動物種群數量有所增加,雪豹、林麝、華北豹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活動范圍有所擴大。
8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覆蓋了區域32%的自然生態系統類型,以及青海湖、黃河三角洲等6處國際重要濕地,占評估區域國際重要濕地的50%。評估期內,黃河流域超89%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植被蓋度保持穩定或有所提升,5年內平均植被蓋度增加了2.7個百分點。
保護區內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碳固定能力分別為區域平均水平的1.6倍和1.7倍。評估期內,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碳固定等生態功能穩步提升,黃河流域上游水源涵養能力得以鞏固,下游濕地萎縮現象整體有所減弱。
此次評估同時發現,區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機制仍然存在不足,生態系統質量及功能易受人類干擾,社區綠色發展水平較低,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強化提升。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252-27344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