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張鵬 蘇長春
從駐馬店山村到非洲貧民窟,從自掏腰包救助孤兒到建立兒童活動中心,23年來,基層工作者郭保剛用行動詮釋大愛。這位榮登"中國好人榜"的公益行者,用一輛摩托車丈量出愛的長度,為500個孤困兒童撐起一片成長的天空。
2002年的一次下鄉調研,改變了郭保剛的人生軌跡。當他遇見那個失去雙親、腳踩破拖鞋的孤兒時,一碗熱飯、幾件衣服的簡單幫助,開啟了他23年的公益之路。從此,周末與節假日成了他"逆行"鄉村的固定時刻。
"這些年,我從不參與休閑娛樂,也不抽煙喝酒。"中國好人、市總工會職工學雷鋒志愿服務隊隊長郭保剛說,"當手頭緊張時,就先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和一個燦爛的微笑。"
那輛“飽經風霜”的摩托車,見證了郭保剛23年的公益堅守。他穿梭于鄉間小路,面容日漸黝黑,腿部傷痕記錄著數次翻車事故的艱辛。山村女孩張海霞在郭保剛十余年的幫扶下,從與殘疾父親相依為命的困境中走出,最終考入大學并成為一名教師。
"郭叔叔不僅幫我們解決生活困難,更給了我向上的力量。"張海霞說,"現在我也在傳遞這份愛心,希望能照亮更多人。"
2007年,郭保剛在確山縣創立兒童活動中心,并為四所村級小學籌集圖書萬余冊。2014年冬,他創辦駐馬店市首家民間公益關愛中心"康文苑",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在他的影響下,浙江大學志愿者團隊每年暑期都為留守兒童提供幫扶,這份愛心也在他兒子郭宇晗身上延續。
"爸爸用行動教會我'助人者樂'的真諦。"即將步入大學的郭宇晗表示,"我會以他為榜樣,繼續傳遞這份愛心。"
郭保剛的愛心足跡遠不止于此:海拔4600米的藏區雪原留下他捐贈冬衣的身影,登革熱肆虐的非洲貧民窟有他籌措藥品的足跡,汶川震區、抗洪前線都見證過他的擔當。從普通志愿者到專業公益人,雖獲"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數十項榮譽,他卻始終視榮譽為未盡之責。
郭保剛說,在這條公益路上,已經有500多名孩子獲得過他的幫助,看到孩子們不斷進步,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編輯 詹云清)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252-362498-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