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消費者反映,自己在“孤品”直播間買到的衣物很可能是二手衣服:衣物有異味、污漬,有的拉鏈生銹、有縫補痕跡,還有人打開包裹發現“有蟑螂跑出來”。媒體調查發現,當下,“孤品”直播間回收二手衣物早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灰色產業鏈,大量舊衣物簡單整理后變身“孤品”“尾單”,通過網絡直播進入千家萬戶。
若非細心的消費者發現蛛絲馬跡,以及媒體抽絲剝繭般深入調查,一般人恐怕很難發現,直播間里所謂工廠積壓庫存的“尾單”“孤品”,很多居然來自于舊衣回收。這樣的循環,讓人“大開眼界”,這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嘛!
本來,舊衣回收也算是資源再利用,這也是當下的一項環保產業。“人棄我取”,換個地方、換個人,衣物可以重新發揮作用,無可厚非。而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估算,我國每年在生產和消費環節產生的2000多萬噸的廢舊紡織品中,再利用率不到10%。如果能把60%的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一年能提供的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相當于節約了1880萬噸原油。
算一算賬,可見這個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符合“物盡其用”的理念。然而,舊衣回收的合理性,并不能成為直播間混淆視聽、以舊充新的理由。既然標榜為積壓的“尾單”“孤品”,就應該誠信經營,經過照片美化和直播“搶售”,將舊衣服包裝重新售賣,并不合適。
其一,此舉名不符實,涉嫌消費欺詐。以舊充新,即便物有所值,也應遵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于消費者而言,此舉侵犯了其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于市場秩序而言,利用欺詐手段推銷的產品和服務,擾亂了正常的經營秩序,對真正的“孤品”銷售造成了不正當競爭。特別是,直播間商家明明知道貨物來源于二手市場,卻仍明目張膽以“新品”銷售,這就具有實施欺詐行為的主觀故意,情形更為惡劣。
其二,舊衣回收再利用,應嚴格落實清洗、消毒等工序。而據媒體調查,許多孤品直播貨源批發廠家都是“論噸收、按件賣”,主要靠肉眼看品相,且明確表示“要進行消毒成本就高了”。這不免存在疾病傳染的可能。
此外,此類直播商品基本上等同于“三無”商品,完全無法溯源,這也導致消費者發現問題后,面臨退貨難、維權難等困局。
二手衣變直播“孤品”,也暴露出當下我國二手衣物回收再售賣規則不明確和市場監管不足等問題。比如,舊衣物出口要接受檢驗檢疫,那么,在國內售賣是不是也應參照執行?再如,非洲許多國家對二手衣物清關時需要提供檢測報告、通過VOC認證,那么,國內再銷售是否也應設置同樣的門檻?其他諸如二手衣物在分類、清洗、消毒等環節,均應制定相關的標準和規范,市場監管部門也應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跟進監管。
說到底,二手衣物再利用符合環保要求,但一定要有章有法,強化監管,界定責任。惟其明確了責任,才能保護好相關各方的利益,促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253-314038-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