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綠揚
7月3日,走進位于杞縣的水東烈士陵園,高聳的水東革命烈士紀念碑旁,是黃琉璃瓦、斗拱飛檐的唐克威烈士紀念碑亭,亭子不遠處的蒼松翠柏間,就是唐克威烈士墓。正值暑假,幾名家長帶著孩子來到烈士墓前,深深鞠躬,并為烈士獻上菊花。
“在杞縣,唐克威烈士浴血鐵底河的英勇事跡廣為流傳,經常有群眾、抗戰老兵后人慕名前來,為烈士掃墓。”水東烈士陵園副主任范東明說。
唐克威原名徐德乾,1913年6月出生于湖北棗陽,青少年時代就投入大革命的浪潮,曾任北平學聯秘書長,率領學生參加一二·九運動。1938年12月,他調任中共豫北地委宣傳部部長,先后擔任中共冀魯豫區三地委書記,一地委、五地委副書記,八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等職。
1942年12月,上級決定派唐克威任水東地委書記兼水東獨立團政委。
“1938年6月初,蔣介石下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造成黃河泛濫改道,給豫皖蘇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新黃河以東豫東地區的黃河泛濫區,被共產黨稱為水東。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八路軍和抗戰群眾將這塊共同開辟的抗日根據地稱為水東抗日根據地。”范東明介紹,水東地區斗爭形勢嚴峻、環境惡劣,在唐克威之前,先后有沈東平、馬慶華、韓達生3位水東特(地)委書記犧牲。危急關頭,唐克威毅然奉命,帶領幾十名戰士,越過敵占區來到水東抗日根據地就任。
1943年2月,唐克威率部遭遇日偽軍“掃蕩”,部隊撤至太康縣鐵底河時,唐克威躍馬過河時不幸墜河,他一邊射擊,一邊銷毀文件,戰斗至最后時刻,寧死不屈舉槍自盡,年僅30歲。
唐克威犧牲后,被葬于鐵底河畔,多年來當地群眾一直自發為烈士看墳、掃墓。唐克威的外孫王鵬說:“姥爺去世時,我母親還不到3歲,她對我姥爺幾乎沒有任何印象,只知道我姥爺是為了抗日而犧牲的。由于種種原因,我家很長時間都不知道我姥爺犧牲、安葬在哪里,直到我上高中的時候,杞縣黨史部門的同志到廣西和我家取得聯系,我們才第一次到姥爺墓前祭掃。”
1987年,唐克威烈士忠骨遷入重建的水東烈士陵園,遷葬時,王鵬和母親一起來到河南。他還記得,遷墳是在一個雨夜,群眾聽說后都圍在道路兩旁,為烈士送行:“姥爺已犧牲這么多年,依然受到河南人民的懷念,那個場面令母親和我感動不已。”
“我母親是2021年去世的,她一生要強,經常教育我不能愧對烈士后人這一身份。”王鵬說。
王鵬有兩個可愛的孩子,他說,自己要將姥爺的故事一直講給孩子們聽。“有那么多人記得姥爺、崇敬姥爺,我想這就是對他最好的告慰。”王鵬說。
編輯:陳靜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263-358685-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