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曉波 本報通訊員 許靜
7月7日,西平縣宋集鎮崔莊村的鄉間小路上,幾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步履匆匆地向村委會趕去。村里又有年輕人要結婚了,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勸說新人婚事簡辦。
在崔莊村,紅白事曾是一場“面子競賽”,彩禮水漲船高、宴席鋪張浪費讓許多家庭不堪重負。針對農村紅白事流程復雜、炫耀攀比之風漸盛的痛點,崔莊村成立由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模范、老專家組成的“五老協會”,利用“五老”人員的獨特優勢和豐富經歷,協助村民操辦紅白事。協會成員在辦事過程中既擔任司儀、賬房等角色以確保儀式莊重有序,又通過全程監督杜絕超標操辦。
成風化人,村民敬志發是移風易俗的踐行者。大女兒結婚時,他不僅沒要彩禮,還在婚禮上補貼了2萬元。
2023年,村里一位“五保”老人去世,其侄子崔共曉在“五老協會”的倡導下,喪事一切從簡。“厚養薄葬才是真孝順。”崔共曉的話道出了崔莊村的新風尚。
自2022年9月“五老協會”成立以來,已規范操辦紅白事10多場,平均每場節省開支6000多元。曾經令人頭疼的“人情債”,正在被淳樸的鄉情取代。
“我們還能為村里做點事,心里很踏實。”“五老協會”會長崔遂山笑著說。產業發展、移風易俗、環境整治、矛盾調解……協會47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身影無處不在。
甚至在崔莊村香菇產業基地的建設過程中,“五老協會”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地流轉涉及多方利益,矛盾頻發。協會成員憑借豐富的閱歷和威望,挨家挨戶做工作,成功化解糾紛,推動項目落地。如今,香菇產業基地年產值2000萬元,成為當地特色農業的金字招牌,帶動數十戶村民就業增收。
“年輕人有闖勁,我們有經驗,結合起來就能雙贏。”老專家崔紅林笑著說。在“五老協會”的建議下,村里還成立了農業技術培訓小組,由退休農技員定期授課,幫助村民掌握科學種植技術。
曾經的崔莊村雜物亂堆、溝塘淤塞,人居環境堪憂。如今,漫步村中,道路整潔,綠樹成蔭,“移風易俗新風尚文明西平正能量”的宣傳畫比比皆是。
這一變化,也離不開“五老協會”的辛勤付出。協會成員帶頭拆除自家違建,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并組建“夕陽紅志愿服務隊”,定期開展綠化維護、河道清理等活動。兩年來,全村累計拆除違建5處,清理溝塘6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環境好了,住著舒心,人的精氣神也不一樣了。”村民崔大媽一邊修剪自家庭院里的花木,一邊樂呵呵地說。
“‘五老協會’是傳統智慧與現代治理的完美結合。”崔莊村黨支部書記敬營輝說,這些長者用他們的經驗、威望和熱忱,搭建起黨群“連心橋”,探索出一條低成本、高效率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263-359018-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李權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