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作品——《永字八法》。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受訪者供圖
陳楠創作的立體裝置作品——《從軍行》。
陳楠在法國商博良世界文字博物館舉辦的展覽。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策展人陳楠。張健 攝
□本報記者 劉洋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玥穎
盛夏,香港。
7月5日,一輛涂滿“了不起的甲骨文”巨幅海報的“叮叮車”在街頭駛過。這天起,這幅充滿古樸與現代、設計與巧思的海報,將覆蓋香港139塊月臺燈箱和巴士車站屏幕。
距離香港2200多公里的清華大學校園里,海報的設計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楠,正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為“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做最后檢查。
7月11日,作為“香港中華文化節2025”的重要活動之一,由省政府新聞辦、省政府外事辦指導,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河南日報社、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安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文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館協辦的“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大幕即將拉開。穿越3000多年的甲骨文故事,將在東方之珠講給世界聽。
作為此次展覽策展人,陳楠既遵守著考古學家的嚴謹,又揮灑著設計師的想象。“讓甲骨文成為活在大眾身邊的朋友,在現代文明的土壤中長出新芽,是我孜孜以求的。”陳楠說。
“甲骨文了不起,河南也了不起”
在國內外舉辦過多次古文字展覽的陳楠,是第一次與省級黨媒集團合作。陌生感催生了新的策展理念。“以更宏闊的歷史敘述方式,讓觀眾與甲骨文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悟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和現代蓬勃。”陳楠說。
展覽每部分的名字,代表著陳楠的策展理念。“溯源·見證”,甲骨文摹刻技藝作品與河南日報社“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報道相映成趣;“活化·煥新”,甲骨文數字藝術及裝置作品集體亮相,體現文明火種與當代藝術的深情相擁;“穿越·對話”,全國首部由報業集團打造的XR沉浸式電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榮耀》全球首映,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甲骨文在代碼與算法的世界里,完成從歷史遺存到數字生命體的蛻變。
“歷史、藝術、數字,展覽不僅是對文明基因的呈現,更像一場跨越千年的創意實驗。”陳楠說,“通過展陳設計,用親民的方式傳遞嚴肅的學術,讓凝固的歷史開始流淌,沉睡的文字有了呼吸。”
文脈煥新、生生不息。陳楠認為,讓甲骨文走出典籍、走進生活,媒體推介很重要。甲骨文和大眾兩情相悅,前提是要見到。他對河南日報打造的“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報道印象深刻。“一家地方媒體持續不斷推出關于甲骨文的內容產品,全網閱讀量超過80億次,是一個不得了的項目。”他說。
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作為殷墟甲骨文的故鄉,河南在保護、研究、傳承與活化甲骨文方面一直在努力,其中也有陳楠的助力。安陽倉巷街里,免費開放的甲骨文·創意設計中心就是陳楠在河南的工作室,展示著各類甲骨文藝術裝置和文創產品。
“甲骨文很了不起,河南為此所做出的努力,也很了不起。”陳楠說。
“文化原石”的創新表達
甲骨千年,見字如面。清華大學陳楠工作室里,幾乎被甲骨文和漢字元素包圍著。大到“眼耳鼻舌身意”鏤空甲骨文屏風、十二生肖甲骨文海報、甲骨文金屬壁畫,小到甲骨文鼠標墊、立體賀卡、甲骨鎮紙,令人目不暇接。
作品豐富,卻有著同樣的特點:極簡潔的美感。
陳楠說,甲骨文的美感是與生俱來的。甲骨文形成之初,就是用線條對大自然進行抽象提煉,兼具表音、表意、象形等多種功能。就像一塊“文化原石”,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也為后世創作者們留下了巨大的設計空間。
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發起“科學和藝術”首屆主題展覽,陳楠負責平面設計。那是陳楠第一次嘗試用數學之美和裝置藝術,去解讀甲骨文的天真爛漫。從此,甲骨文就成了他的“繆斯”,源源不斷提供著設計靈感。
這些靈感為活化甲骨文提供了新的途徑。甲骨文字庫、全息影像《甲骨文·宇宙》、甲骨文表情包、動畫《甲骨文·二十四節氣》、AI交互藝術作品《智繪甲骨》……這些作品讓原本高冷神秘、晦澀難懂的古老文字,與現代觀眾產生了“有溫度的連接”。
陳楠認為,漢字在堅持固有文化屬性的同時,巧妙適應著人類每一次技術革新,不斷調整樣貌與風格,形成了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體系。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造字理據、美學思想、形式規律,再用藝術、科技等手段進行跨學科重構和技術賦能,文明互鑒才從抽象理念變為具身體驗,實現新時代文化傳播的創造性轉化。
講好甲骨文故事要知行合一
從最開始走不被人看好的路,到選擇走艱難但正確的路,26年來,陳楠堅定走著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甲骨文就像3000多年前的照相機,保留了古老的信息和中華民族的記憶,綿延至今、如此鮮活,這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也是中華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一個重要原因。能與3000多年前的先人對話,觸摸到民族的秘史,我對此保持永遠的好奇心。”陳楠說。
一路走來,陳楠坦言最大的感受是兩個“難”字。“第一個難,研究甲骨文等古文字太難,面對浩如煙海的知識,總感覺力不從心;第二個難,突破自我太難,有時候學了那么多的專業知識,在創作的時候要拋棄它、打碎它,于心不忍。”
奉行“知行合一”的陳楠認為,與他同行的人有很多,他們既是傳統的守護者,也是文化的創造者。“推動甲骨學從‘絕學’變‘顯學’,是我們這一代必須要做的事情,更是一代代中國人必須做的事情。”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263-35901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