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豆腐的來啦!”這個夏天,河南衛輝姑娘李福貴一聲清亮的鄉音走紅網絡。某短視頻平臺上,她的粉絲數已經突破900萬,收獲點贊超5800萬次。她是努力擔起家庭責任的“賣貨郎”,也是村里老人豎起大拇指夸的“自家閨女”。她記錄自己走村串巷叫賣豆腐、雜貨的日常,買賣間的真摯互動讓人暖心動容。網友稱她為“豆腐姑娘”。
沒有精致的腳本,沒有吸睛的妝造,也沒有炫酷的轉場,“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短視頻信息流里,李福貴的視頻,初看甚至有幾分粗糙。她身上,究竟有什么打動人心的力量?
是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李福貴的人生劇本,并沒有一個稱心如意的開篇——父親有智力缺陷,母親生活無法自理,從小就要幫年邁的爺爺扛起家庭重擔。就像扎根貧瘠土地卻依舊追逐陽光的向日葵,盡管命運降下風霜,但她并未屈服于困境,而是用雙手一點一滴裝點生活,并用鏡頭記錄下“美好的一面,正在改變的一面”。人生很難十全十美,每個人都可能遭遇荊棘,而最珍貴的,就是披荊斬棘、篤定前行的勇氣。
是溫暖心房的淳樸人情。
走村串巷,李福貴不只是賣貨。她幫老人曬麥子,替獨居老人撥通遠方子女的電話,“無意”間給拮據的老人多裝幾塊點心,免費給老人拍照……她的小貨車,經常扮演村里的“流動服務站”。
善意是雙向奔赴的。她也會收到老人塞來的水煮蛋,會被邀請去家里“吃口熱飯”,會在找零的時候聽到“別抹零了,你多賺點”。“我其實不缺東西,但我就是想來買你點東西,因為我就想和你說說話”,等待李福貴的到來,是不少村里老人的一種習慣,也是一份慰藉。遠離陌生人社會禮貌的“互不打擾”,沉浸于鄉土社會基于熟悉的“自在親密”,屏幕里的人情味,足以戳中許多人內心柔軟之處。
其實,無論是樂觀的態度還是淳樸的人情,歸根結底,最是真誠動人心。
近些年,乘著移動互聯網的東風,各種鄉村自媒體創作者接續涌現,在記錄鄉村生活、展現鄉土風貌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揪心的現象。比如,有的鉆營人設,虛構苦難只為帶貨;有的捏造劇情,制造沖突嘩眾取寵。這些做法也許能吸引一時的流量,但長遠來看實則是在透支人們對鄉村的關注和對農民的信任。
而在李福貴這里,既沒有偏見,也沒有矯飾,鄉村就是它原本的模樣,有泥土芬芳,有古道熱腸,有困難,更有戰勝困難的力量。
“蹭飯書記”董桂林的鏡頭里,吃著百家飯、聊著百家事,關懷的是留守老人的柴米油鹽、喜怒哀樂;“工地大叔”劉詩利的故事里,“把自己弄得好一點”的樸素愿望,讓無數追逐夢想的人共情……不只是李福貴,那些讓人們忍不住點贊、關注的主人公身上,總少不了一份穿透屏幕的純真。愈是赤誠,愈是感人。
“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不論天南地北,不論城市鄉村,這片熱土上永遠有一群熱情洋溢的人用心追逐著夢想。相信被“李福貴們”感動的你我,也一定正懷著對真善美的向往,把自己的日子過成詩、釀成酒、活出光。
來源:《人民日報》(2025年08月06日第05版),作者:張佳瑩,原題《“豆腐姑娘”何以打動人心(暖聞熱評)》
本期編輯:胡程遠、朱田恬、陳子涵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263-36138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