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后
河南確山一對兄妹總向路過的解放軍打聽消息
“有沒有見過我們的父親,他叫馬尚德”
擺擺手 搖搖頭
“沒見過這人”
直到多年以后他們才知道
自己的父親早已改名換姓
就是那個在東北打擊日寇
赫赫有名的英雄楊靖宇
1940年就已壯烈犧牲
天人永別
青年時期的楊靖宇(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在河南開封求學時
馬尚德拍下了這張照片
他原本學習染織
有著純樸的愿望
想讓母親穿上花衣服
想讓所有窮苦百姓都有好衣服穿
戰火紛飛
他毅然投身革命
將這張照片留給家人
1928年從事地下工作時
他給自己改名為張貫一
“張”是母姓
牢記慈母培育
“貫一”即“一以貫之”
堅持革命不動搖
后來他又幾次改名
最后在吉林領導抗日武裝斗爭時化名
楊靖宇
取平定四方、止息亂局之意
從此
“楊靖宇”這個名字和東北抗日游擊戰爭一起
歷經磨難和挫折在戰斗里成長
圖為描繪抗日聯軍艱苦斗爭的油畫。新華社發
面對日本的侵略和屠殺
楊靖宇深入
吉林省磐石、海龍(今梅河口)、柳河一帶
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將弱小的武裝
錘煉成令敵膽寒的抗日勁旅
在白山黑水間
點燃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抗戰烽火
給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擊
楊靖宇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在人們的印象中
他是一位高大威猛、英氣逼人的大將軍
鮮有人知的是
這位鐵血英雄曾五次被捕入獄
屢遭酷刑
他的肺部經常疼痛
嚴重的關節炎使他在寒冬中行走困難
盡管如此
他依舊帶領戰士們爬冰臥雪、奔襲敵陣
從未退縮
楊靖宇的筆記本日文譯文檔案。新華社發
2025年7月3日
塵封八十五載的楊靖宇筆記本檔案
在通化市檔案館首次公布
他詳盡分析時局與國際形勢
嚴謹設定部隊聯絡的暗號、旗幟、時間與地點
精確統計兵力、戰斗損失、傷員情況
以及緊缺的裝備、彈藥、冬裝糧食
親筆部署特務隊冬季工作計劃
彰顯著誓與日本帝國主義血戰到底的堅強決心
這是東北抗日聯軍騎兵部隊(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楊靖宇領導下的東北抗聯不斷打擊日偽
敵人加緊進行軍事打擊、經濟封鎖和政治誘降
據檔案披露
1939年10月下旬到1940年2月23日
楊靖宇犧牲前的100多天里
他作戰多達47次!
楊靖宇將軍殉國前最后一夜住過的“地嗆子”(窩棚)(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1940年2月23日
吉林省濛江縣(今靖宇縣)附近
楊靖宇在身患重感冒、幾天粒米未進的情況下
只身一人與群敵周旋了整整5個晝夜
面對敵人的勸降聲
楊靖宇以憤怒的子彈回應
最終壯烈殉國
年僅35歲
敵人殘忍地將楊靖宇斷頭剖腹
卻見其胃里一粒糧食也沒有
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
圖為被日軍殺害的楊靖宇將軍的遺體。新華社發
“老楊本來是可以不死的”
抗聯專家劉賢曾采訪300多位抗聯老戰士和知情人
許多人都這樣說
1939年楊靖宇雖然被重兵包圍
但也不是走不了、躲不開
“我們不能走!
我們要是都走了
老百姓怎么辦?
群眾會怎么想?
他們就會對抗日失去希望了。”
在戰或降、留或走的問題上
楊靖宇從未有絲毫動搖
楊靖宇提出“燈芯理論”的油畫。新華社發
“只要有我在,東北抗聯的旗幟就不能倒”
他將部隊與百姓形容為燈芯與燈油
東北抗聯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群眾
有一年盛夏
楊靖宇帶領隊伍在丁家小山遇到幾棵李子樹
楊靖宇想買些李子給大家充饑
沒想到老鄉卻說這是野李子
放心吃
楊靖宇半信半疑
追問之下才得知
日偽軍搞“集家并屯”
硬是把果園的主人攆走了
戰士們邊吃李子邊罵鬼子
楊靖宇說
“時時刻刻別忘了,咱們抗聯為的就是老百姓”
他提議
將李子核種進地里
等老百姓再上山的時候就能吃到抗聯種的李子
第二年李子苗破土而出,
不少老百姓將小苗移栽到自家庭院
用這個特別的方式紀念
那些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的抗聯戰士
楊靖宇的雕像。新華社發
他走后
東北抗聯仍在戰斗
人民仍在抗爭
那面被鮮血染紅的旗幟
并未隨他倒下
“楊靖宇”不只是一個名字
而是早已融入這片土地
沉入山河
成為中華民族記憶中不可磨滅的鋒芒
策劃:錢彤
統籌:令偉家、宗巍
記者:邵美琦、司曉帥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263-36144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