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洛陽市澗西區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焦裕祿曾經在這里工作生活過,厚重的工業文化和紅色精神是這個區域的特色底蘊。同時,老舊廠礦家屬區遍布、社區超三成人口為“銀齡”群體……這些顯著特點讓這個片區的基層治理面臨著種種挑戰。然而,這里居民的幸福指數卻新鮮飽滿。
河柴02西小區的朱阿姨在“婦女之家”彩排節目;祥福小區的李叔叔在“文明實踐站”制作手工;“家風館”內,“快樂大媽”調解團隊的叔叔阿姨們一邊喝茶,一邊聊著社區里的人和事……8月6日,記者走進澗西區武漢路社區鄰里中心看到,這里的活動開展得熱鬧非凡。
從老舊小區多、服務需求雜、治理資源分散,到一派其樂融融的氛圍,這一系列變化多虧了“鄰里微網格”治理模式。
織密“微單元” 重構“共同體”
“我們屬于老舊小區,沒有物業,以前遇到問題只能向社區反映,有時候反映的事情多了,社區工作人員顧不過來。現在好了,有事可以隨時聯系鄰長,困難訴求也能第一時間解決。”近年來,澗西區武漢路社區黨委圍繞“黨建引領更有力、網格管理更精細、服務居民更貼心”目標,積極探索“鄰里微網格”服務模式,讓社區治理有效率更有溫度。
“武漢路社區是典型的老舊廠礦家屬集聚區,樓舊、人密、事稠。”武漢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主任張靜告訴記者,為解決服務對象多、治理難度大的問題,2024年2月份以來,該社區將“鄰里微網格”作為小區治理的關鍵單元,以30至80戶居民為單位,推行“鄰長制”改革。社區的11個基礎網格被劃分為了86個微網格,每個微網格都選聘了鄰長。
鄰長和社區人員一起商量改造項目細節。
“鄰長與網格員緊密聯系,搭建起‘社區——一般網格——小區——鄰里微網格——黨員中心戶’的新五級組織體系,讓社區管理和服務下沉到了‘最后一米’,目前社區配備鄰長覆蓋率達100%。”張靜說。
鄰長們都是各個微網格里熱心社區公共事務、受到群眾信任、具備良好溝通協調能力的黨員群眾骨干。工作中,他們發揮“熟人優勢”,走家串戶傾聽居民心聲,發現問題快速處理或上報,成為社區治理中的“緩沖帶”、“黏合劑”和“傳感器”。同時,他們通過牽頭完成“微改造”項目,為居民解決一件件操心事、煩心事和揪心事。
“你們不知道,我們這以前一下雨就往樓洞里潲雨,年紀大的根本沒法弄,很不安全。”說話的是河柴01小區鄰長之一趙積雪。河柴01小區由于基礎設施老舊,小區樓梯間漏水問題困擾了居民十幾年,趙積雪組織居民們推選了十余名熱心公益、群眾信任、溝通能力強的黨員群眾骨干,逐門逐戶征求改造意見,讓居民們“決策共謀”。最終,通過社區治理發展基金的幫助和居民眾籌資金,解決了基礎設施改造難題。
“問題解決后,大家見面就夸我,對我的工作也更配合了。”趙積雪說,“微改造”項目讓大家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也幫她贏得了居民的信任。
社區“微基金”激發“新活力”
“這一小片地一直閑置著,近期我們計劃使用基金進行微改造,帶動周邊群眾對其進行綠化美化。”日前,張靜來到西城美苑小區,和居民一起商議如何對小區閑置空地再利用。
以往遇到這種事,得靠社區主動申請上級資金才能解決。“如今有了基金,社區靠自己和居民的力量也能解決問題。”張靜說。
社區群眾為團購項目點贊。
張靜所說的基金就是“社區治理發展基金”。去年3月,為解決社區治理主要依靠財政投入、基層參與治理主觀能動性不強等問題,澗西區在包括武漢路社區在內的5個社區進行試點,鼓勵社區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社區治理領域,通過開展市場化活動、引導社會捐贈等方式為基金池注入更多資金,用于滿足社區環境改善、托育養老、助餐助殘、文化服務等各項資金需求。
基金從哪兒來?以武漢路社區為例,其通過“社鄰益購”公益團購活動、“公益+低償”的市場化服務及共建單位、愛心商家捐贈等方式,不斷壯大基金“蓄水池”。
4月份的牡丹公園人頭攢動,武漢路社區“社區文創進公園”活動熱鬧非凡。“這朵畫成乳白色吧,內部花瓣細碎一些,最近咱洛陽的‘金絲貫頂’可火了,好多外地游客專門排隊去看。”鄰里中心國畫老師劉秀梅一邊和同伴念叨,一邊翻看著手機里保存的牡丹圖片。不遠處,一位來自安徽的游客正挑選文創產品:“我要一盒洛陽牡丹酥,帶回去給家人嘗嘗。”
社區居民在公園里售賣文創產品。
“售賣文創產品的所有收益,將進入武漢路社區治理發展基金池,用于開展社區治理、深化居民自治和養老、托幼、助困等公益服務。”武漢路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王春艷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武漢路社區依托治理發展基金,凝聚“三自”組織資源,開發文創產品,調動群眾參與基層治理。
為了讓社區治理發展基金精準反哺基層治理,武漢路社區依托“鄰里微網格”謀劃“鄰長項目”,采取“基金支持一部分+鄰長帶動群眾募集一部分”的方式設立項目資金,發揮社區治理發展基金最大化效益。
“現如今,居民不再是一味依靠社區,而是積極性、主動性被完全激發起來了,大家積極主動聯系樓棟鄰居、互相商議,充分發揮自治作用,這一點讓我們特別驚喜。”張靜介紹,截至目前,武漢路社區治理發展基金已注入2萬余元,落地共筑晴窗、鄰里小站等“微改造”項目21件,撬動資金14萬元,惠及居民5500余人。
社區重陽節舉辦銀發宴。
“現在,我們說得上話、找得到人、辦得成事,覺得自己就是社區的一部分,所以都齊心協力珍惜、維護社區的和諧與平安。”居民錢源公說。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政治與黨史黨建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郭嘉儒表示,洛陽市澗西區武漢路社區通過“新五級組織體系”,讓黨員群眾骨干化身治理末梢的“神經節點”,這種設計既延續了黨建引領的組織優勢,又激活了熟人社會的信任資本,使86個微網格成為收集民情的“傳感器”、化解矛盾的“減壓閥”,印證了“治理單元最小化才能實現服務效能最大化”的治理規律。
“這里的治理模式,本質是對‘黨建引領、多元協同、群眾自治’治理理念的生動詮釋,為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鮮活樣本。”郭嘉儒說。
記者手記
走在洛陽澗西區武漢路社區,最打動我的是居民們自發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這個老工業社區的蛻變,生動詮釋了“黨建引領+群眾自治”治理新路的成功實踐。
在河柴01小區,鄰長趙積雪帶領居民眾籌資金改造漏水樓棟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像她這樣的“鄰長”活躍在84個微網格中,讓社區治理有了溫度與速度。這種“微網格”治理模式,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真正交到了居民手中。
更令人驚喜的是社區治理發展基金的創新實踐。居民們制作的文創產品在牡丹公園熱銷,收益直接注入社區基金,用于養老、托幼等民生項目。這種模式,讓社區治理從“輸血”走向“造血”。
作為焦裕祿工作過的澗西區,這里的治理創新帶著鮮明的紅色印記,“家風館”里的調解團隊、文明實踐站里的手工課堂,處處體現著“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居民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這正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
鄰里中心里大媽們的歌聲、孩子們的歡笑、鄰長們的討論聲交織在一起。澗西區的探索告訴我們,基層治理的關鍵在于激發每個人的主人翁意識,當居民真正成為社區治理的主角,老社區也能煥發新活力。
策劃:李敬欣 張培君
統籌:張磊 范昭
記者:趙檬 申華
視頻:魏凱 李藝瑋
制圖:張谷臻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263-361550-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