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中共鄂豫邊省委在尖山吳仁甫家召開擴大會議,研究建立紅軍游擊隊,開展武裝斗爭,開辟山區游擊根據地,以及黨組織恢復發展,擴大革命力量等問題。會議認為,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由大規模的群眾斗爭轉為武裝起義的途徑來建立革命武裝,可能性是很小的。因此,必須打破常規,“轉變作法,以直接組織游擊隊為中心任務,將主要力量放在布置游擊戰爭這一工作上。”
成立游擊隊,首要的問題是解決槍支。經過努力,周駿鳴借來一支漢陽造七九步槍;吳仁甫借來一支八音手槍;汪心泰借錢買了一支橛把子槍(沒有抓子鉤)。1936年1月4日夜,張星江、周駿鳴、王國平、吳仁甫、康春和紅二十五軍留在當地的傷員老汪等聚集小石嶺汪心泰家,正式成立了有7個人、“兩支半槍的”鄂豫邊紅軍游擊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支7人的紅軍游擊隊點燃了桐柏山區武裝斗爭的烈火。從此,在鄂豫邊省委的領導下,揭開了豫南桐柏山區游擊戰爭的序幕。
當晚,紅軍游擊隊就在小石嶺打響了桐柏山區武裝游擊戰爭的第一槍。該村有個反動聯保主任汪心樂,平時欺壓百姓,無惡不作,群眾稱他為“土霸王”。游擊隊決定先拔掉這顆釘子,為民除害。恰在這天夜里,汪心樂背著一支長槍,一搖三晃地從寨上下來,到姘婦家鬼混。游擊隊追隨其后,越墻進院,周駿鳴一腳踢開屋門,開槍擊斃了汪心樂,繳獲一支長槍、20發子彈。為避免暴露,游擊隊迅即轉移到天目山東南一個小山頂宿營。之后繼續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開展以打壞貨為主要斗爭內容的游擊戰。之后,在各地黨組織的動員下,牛德勝、朱鳳昌等人陸續參軍,游擊隊在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要建立游擊根據地,就要執行正確的的政策,這是游擊隊賴以生存的關鍵。為此,由張星江、周駿鳴主持,于1936年1月15日,在桐柏縣榨樓村召開游擊隊員會議,研究制定了游擊隊行動的方針和政策。會議決定,面對強大的敵人,游擊隊必須秘密行動,隱蔽發展,不貼標語,不散傳單,晝伏夜出;為保存自己,迷惑敵人,采取“推磨”的游擊戰術,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經常流動;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暫不實行分配土地的政策,而實行“打壞貨,拉土豪”的政策,擴大團結對象,孤立和打擊最反動的敵人。
在張星江、周駿鳴帶領下,紅軍游擊隊積極活動于確、泌、桐、信邊界地區。1月17日,是農歷臘月二十三日(俗稱小年),鵝毛大雪鋪天蓋地。為解決農民群眾和游擊隊的過年問題,游擊隊決定乘大雪封山,敵人麻痹,打擊土豪,解決吃、穿等困難。游擊隊在當地群眾的請求和積極配合下,襲擊了宋沖,打死反動透頂的聯保主任張兆龍,活捉張的妹夫,繳獲長槍3支,并打開糧倉,將糧食分給窮苦農民。接著,游擊隊連夜轉移到確山縣石滾河、陳沖一帶,在當地黨組織的支持下,繼續堅持開展“打壞貨”斗爭。
游擊隊在中共鄂豫邊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縣黨組織和群眾的大力支援下,終于在兩三個月內開辟了以天目山為中心的游擊區,共有30多人槍。從此,游擊隊利用群眾掩護,經常轉移在尖山、陳沖、孤山沖、竹溝、瓦崗、石滾河一帶周圍三四十里的地方,開展革命斗爭。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542-246828-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