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孟向東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娟 河南日報通訊員 胡少佳
5月23日,在蒼松翠柏掩映下,彭雪楓紀念館顯得格外莊嚴肅穆。雪楓廣場中心矗立著彭雪楓將軍的戎裝銅像,目光炯炯,英氣逼人。紀念館內,前來瞻仰學習的群眾絡繹不絕,特別是在彭雪楓抗戰“三寶”的展區內,人們聆聽著講解員的講述,追憶著將軍戰功卓著的革命生涯。
抗日戰爭時期,彭雪楓率領軍民開辟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并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把新四軍游擊支隊(即后來的新四軍第四師)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新四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彭雪楓的抗戰“三寶”,即《拂曉報》、拂曉劇團和騎兵團,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彭雪楓常說“一支筆勝過兩千支毛瑟槍”,以此說明黨的新聞工作的重要性。1938年9月,他率部從河南竹溝出發的前一天,創辦了《拂曉報》。該報剛創辦時,條件差,人員少,彭雪楓親自參與編輯、審核、校對等工作,并題寫刊頭、寫發刊詞。
《拂曉報》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旗幟,以動員民眾宣傳抗日為宗旨,大量刊載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根據地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該報深受豫皖蘇抗日根據地軍民的喜愛,并很快傳到了武漢、西安、延安、廣州等地,后來又傳到了蘇聯、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許多國際友人正是通過《拂曉報》了解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八路軍所進行的抗日斗爭情況。毛澤東曾表揚該報是辦得好的地方報之一,并為該報題詞。《拂曉報》由于油印技術高,1943年還在巴黎參加了國際報紙展覽。
彭雪楓很注意運用文藝這個有力武器,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1938年11月,在東征的途中,部隊招收了一批十三四歲的學生,以他們為骨干創辦了拂曉劇團。
彭雪楓經常給演員們上政治課、文化課,還請來老師給演員們上藝術課、指導練習基本功。拂曉劇團演出的節目有謳歌抗日英雄、歌頌我軍與群眾的魚水深情、動員人民參軍、揭露敵人罪行等多方面內容的戲劇、歌劇、話劇、街頭劇等,既給根據地和抗日前線帶來了熱烈的氣氛,又使廣大群眾受到了教育。群眾贊譽拂曉劇團是開放在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文藝鮮花”。劇團的同志除了演戲,還積極參加戰斗、救護傷員,有幾十名同志在戰場上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1941年8月,彭雪楓根據平原作戰的特點和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經驗教訓,組建新四軍第一支騎兵團。騎兵團成立后,他要求騎兵戰士,上馬要像蚱蜢一樣輕快,騎坐要像磐石一樣穩固,奔馳要像風雷一樣迅疾。他還經常抽時間到操場指導訓練,騎兵戰士的騎射技術很快就得到提高。騎兵團在短短三個月內就發展成三個大隊,擁有五百多匹戰馬,被譽為“機械化部隊”,群眾稱騎兵是“眼靈手快的猴子兵”。這支生龍活虎的隊伍縱橫馳騁,曾參加抗戰時期的“三十三天反掃蕩”“山子頭戰役”等,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彭雪楓曾說,“如果讓我憑興趣挑選工作的話,我愿意做拂曉劇團團長、騎兵團團長、拂曉報社的編輯和記者。”1944年9月11日,在八里莊戰斗中,彭雪楓在前線指揮作戰時不幸犧牲。但抗戰“三寶”譽滿大江南北,繼續為抗戰勝利、解放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607-26299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