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18日電(徐紅梅)金秋十月,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昭君鎮的稻田里,金黃四溢,稻谷飄香。
10月16日,水稻收割機在田間收割水稻。新華網徐紅梅攝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遍地是雜草,不產油和糧”——這是多年前這里是另一番景象,由于距離黃河堤壩較近,土地大面積鹽堿化,澇災嚴重。
昭君鎮沙圪堵村黨支部書記李清云介紹,村里屬于黃灌區,地表水高,土地鹽堿化較為嚴重。從1998年開始,村里引入黃河水,因地制宜進行土地改良。如今,曾經的鹽堿地變成了高產水稻田。今年,他們又啟動了智慧水稻項目,產出的水稻品質更高。
所謂智慧水稻,即采取了溯源碼方式,稻谷的種植產地、土壤情況等都可以通過溯源碼溯源。目前,沙圪堵村智慧水稻種植面積1500畝,產值超過300萬元,沙圪堵村亦被評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
10月16日,水稻收割機在田間收割水稻。新華網徐紅梅攝
據介紹,今年昭君鎮水稻種植規模超過4萬畝,1100余農戶種植水稻,畝產純收入2000元左右。全鎮有30余家水稻專業種植合作社、1家水稻協會、3家水稻加工企業。
今后,昭君鎮將堅持把水稻作為綠色產業、特色產業、富農產業重點打造,讓昔日黃河岸邊的鹽堿地,成為稻谷飄香的良田,種上農民的致福“小康稻”。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668-26761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