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0月20日電(葛琦)近日,重慶市黔江區今年最后一季晚秋桑蠶繭開秤收購,養蠶大戶代松一家又忙碌了起來,看著一筐筐雪白的桑蠶繭堆滿收購站,代松一家迎來新的豐收季。
黔江區是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全區建有標準化蠶棚2萬余個,優質桑園面積9.3萬畝以上,覆蓋80%的鄉鎮街道。受季節和氣候影響,今年黔江區桑蠶飼養和蠶繭收購分8個批次,晚秋蠶是最后一批。
為了提高蠶繭品質,黔江區大力推廣自動化省力蠶臺、小蠶共育智能化工廠等項目,在提升產量、節省人力的同時,讓科技為鄉村振興賦能。
在小蠶智能化共育工廠,蠶寶們住進了智能“托兒所”,每個共育車間都安裝了環境智能控制系統,可以在線采集和自動處理室內環境參數。“相較于傳統小蠶共育,智能化共育工廠可多孕育小蠶10%-15%,相當于增加了蠶農10%-15%的產繭量。”重慶市蠶科院高級農藝師王文品說。
“過去養蠶我們即使全家齊上陣,每年最多也只能養5、6張蠶,品質也不穩定,一年到頭只能收入一兩萬元。現在不僅有了自動化省力蠶臺,還有科技特派員上門指導我們如何栽種桑樹、防治病蟲害等。今年我們家一共養蠶75張,其中晚秋桑蠶繭一級繭收購價達49元/公斤,預計全年收入14萬余元。”代松說。
為調動農戶栽桑養蠶的積極性,當地政府和蠶桑龍頭企業通過保底價收購、收益險兜底等措施,確保農戶穩步增收。預計今年黔江全年收購桑蠶繭8萬余擔,蠶農戶均收入2.5萬余元。
隨著蠶桑產業“枝繁葉茂”,黔江絲綢工業也“破繭成蝶”,形成集蠶繭烘烤、繅絲、織綢、服裝等于一體的絲紡全產業鏈,絲綢博物館成為游客“打卡地”。
一片片桑園成為美麗鄉村的獨特景致。新華網發(張瑜洋 田鵬 攝)
蠶繭站里,蠶農正在分裝蠶繭,等待測質稱重,期待賣一個好價格。新華網發(張瑜洋 鄒勇 攝)
科技特派員正在檢查桑蠶生長情況。資料圖(張瑜洋 鄒勇 攝)
隨著黔江絲綢工業“破繭成蝶”,一家家絲綢廠落戶黔江,村民們在家門口輕松就業。新華網 葛琦 攝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668-26761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