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縣龍王莊鎮張樓村食用菌種植基地。張雯博 攝
□本報記者 趙振杰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曉靜 本報通訊員 李紅忠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釋放“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等信號,范縣圍繞“四強一美”目標,在產業轉型、鄉村振興、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方面下真功,以實干實效做出回應。該縣大力培育溫棚瓜菜、水產養殖、畜牧養殖等產業,擦亮“范縣大米”“黃河鯉魚”等品牌,打造了一系列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產出、高規模引領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涌現出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設施農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溫室大棚“春常在”
4月24日,范縣慶豐農業科普示范園的日光溫室大棚生機盎然,長勢喜人的西紅柿躲在綠葉下,郁郁蔥蔥的紅薯葉成為暢銷新品……“我們的大棚內有‘乾坤’。”該示范園總經理王明喜按下啟動鍵,溫室大棚頂部的通風口徐徐打開,棚內自動噴灌器、植物補光燈、智能灌溉系統等現代農業設施一應俱全。
正值水稻秧苗培育期,王明喜每天都得察看秧苗的長勢和溫度、濕度等情況,“大棚能幫我們盯緊、管細。”據他介紹,這些新型溫室的棚上卷簾機可自動設置,白天卷起、夜間放下,再加上地暖等設備,使調控大棚內的溫度、濕度等情況變成省心的事。
牛樓村是范縣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專業村,多年來致力于無公害、綠色蔬菜種植。牛樓村共有耕地面積700余畝,其中蔬菜大棚有300余畝。正是設施農業的發展,才讓“春覆膜玉米、秋大白菜”一膜兩用技術隨之鋪開。地膜經玉米使用后,大白菜繼續使用;玉米收獲后不經耕地、起壟、施肥等,貼茬播種大白菜,由于茬口銜接緊湊,能夠滿足兩種作物的生育期需要,實現了玉米、大白菜產量雙提高。
養殖配備“運動場”
“圈舍高度近4米,一頭牛的空間足足有20平方米。”4月26日,范縣綠力生態農業園負責人張心善介紹,該公司在向陽、避風、較為干燥的區域,專門為牛設置了“運動場”,“這樣的環境可以讓牛盡情撒歡兒,有利于它們生長發育。”該公司現存欄1000頭牛,擁有智能溫室大棚7棟、智能日光連棟大棚2棟;公司創新種養模式,探索出“樹葉菜葉養牛、牛糞種樹、林下養蚯蚓、蚯蚓糞種水果”的生態循環方案。
“四條須、四個鼻孔,條型是梭形,鱗是金黃色的。”范縣陸集鄉石大廟的養殖基地負責人吳春征這樣給客戶介紹該縣的農特產品——我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的黃河鯉魚。為了讓魚肉更鮮美、更筋道,該養殖基地在魚塘里修建一條條水槽,仿照黃河的流速,利用推水器讓黃河鯉魚“賽跑”。吳春征說:“你看咱的魚游得多歡!它們每年得‘跑’5000公里,大概兩年才能上桌。這樣不光增加了魚肉的蛋白質,還去掉了土味、腥味。”
設施農業的發展過程,在范縣也成為現代農業改造升級的過程,取得了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品品質的新成效。
科技改變“老把式”
“以前給地澆水,還得雇人看守。‘水肥一體化’灌溉,不但實現了分區域精準噴淋,而且在家里、在外地都能用手機輕松控制。”4月26日,河南順清食品有限公司蔬菜示范基地負責人蓋德連說,該基地種植麥肯馬鈴薯366畝,水的利用率可超過85%。
“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是該基地的“法寶”。智能系統不僅能節約用水,還將澆水與施肥合二為一,借助壓力傳導將肥液與水相融,通過管道和滴頭定時、定量、均勻地浸潤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區域,使土壤始終保持疏松和適宜的含水量。
植物對空氣濕度、光照、溫度等特別敏感,為進行實時采集和運算,范縣綠力生態農業園建起小型氣象站,在田里安裝高敏探測儀。生態園負責人張心善只需在手機上點開氣象信息APP,就可以全方位、全天候對大棚內的苗情、墑情進行監測,“手指一點,灌溉和施肥氣象等級圖就顯示出即時情況,為我們提供精準參考。現在的等級圖上,分區1為藍色、分區2為綠色,這表示分區1的大棚需要灌溉、施肥,分區2的大棚水肥都很適宜。”
在范縣大地上,用現代化、科技化、特色化繪就的一幅幅農業產業新畫卷,讓該縣豐富的“名、優、稀、特”農產品叫響全國,更讓老百姓的“米袋子”更足、“菜籃子”更滿、“果盤子”更鮮、“好日子”更美。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729-29099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張雪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