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孔學姣
河南是農業大省,也是我國中部重要的漁業省份。近年來,以《漏斗型池塘建設規范》等為代表的多個漁業地方標準制定發布,成功打造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樣板,促進了水產養殖業綠色健康發展。
我省提出建設標準河南,支持把自主技術轉化為標準,實現創新成果快速轉化,推動河南標準“走出去”。在推廣應用過程中,漁業標準如何落到實處,能夠帶來多大的實施效果?記者對水產養殖“河南168模式”進行了探訪。
“蒙古包”里的高效養魚塘
在“蒙古包”里養魚,這是在中牟、滎陽等地出現的新鮮事兒。
5月18日,記者來到中牟縣官渡鎮,遠遠看去,一個個大小統一的漏斗型池塘整齊排列,池塘上加建了穹頂式大棚,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個蒙古包。
走近池塘,只見清澈的水中一條條魚兒悠閑地游來游去。養殖戶老李沿著池塘撒下魚食,引得魚兒爭先恐后地聚集過來。“冬季是蒙古包,保溫;夏季是遮陽傘,降溫。一年可養殖兩季,經濟效益是普通池塘的6倍。”老李說。
這樣的大棚,被稱為“河南168”高效水產養殖大棚,即:1個圓形漏斗狀池塘養殖系統,集成漏斗設計、魚糞集排、生態循環、穹頂控溫、智能管理、吊水提質6項技術,具有節水、節地、降本、簡單、靈活、高效、安全、質優8大優點。
去年4月,省市場監管局正式發布《漏斗型池塘建設規范》。該地方標準由鄭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河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3家單位組織技術專家制定。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為漏斗形池塘循環水高效養殖技術的示范推廣提供了可復制、易推廣的標準化路徑。
如今,河南已建成600余個標準化漏斗型池塘。“河南168模式”除在全省推廣外,還推廣到山東、浙江、安徽、山西、陜西、四川、江蘇、福建、廣東等17個省(區)。
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共建設漏斗型池塘5000余個,面積260多萬平方米,年產優質水產品6萬噸以上,新增產值17.5億元,新增利潤6.7億元。
外省紛紛推廣應用為哪般
“河南168模式”在推廣應用中得到了全國水產專家和漁業從業者的高度認可。作為內陸省份,河南制定的漁業地方標準不僅迅速落地,并能夠在全國推廣應用,實屬不易。“河南標準”加速走出去,秘訣何在?
“經過大量的實踐證明,這一模式技術優勢明顯、養殖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突出,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國家食物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鄭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書記王健華說。
標準要能夠得到推廣應用,重要的一點是適用范圍要廣。在這一點上,“河南168模式”適合全國不同地域應用,大宗淡水品種和名優品種均適合養殖。
新疆燕子湖養殖專業合作社將這一模式應用于河鱸苗種培育,將河鱸苗種馴化培育成活率從10%提高到60%。浙江東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應用該模式培育大口黑鱸大規格苗種收效顯著,不但提高了苗種成活率,還實現了單池8萬元以上的高效益。
養魚先養水,從生態角度看,相比傳統方形池塘,這種標準化的養殖模式排污率達80%以上,減少用藥量60%,節約用水80%,節約土地50%以上。
而這樣的池塘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并不高。“600平方米的漏斗池塘建設成本約為3萬至8萬元,僅為工廠化車間養殖設施的10%。”王健華說。
包括漁業標準在內,我省地方標準體系持續完善,2022年以來,共制定省地方標準200余項,為我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等提供了有力標準支撐。
省市場監管局標準化處處長趙鋒說:“加強標準應用是加快建設標準河南的必然要求,我省將進一步加大高質量標準的實施推廣應用力度,讓標準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質量效益、生態效益充分顯現。”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755-29232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詹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