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鄭延昭 張靜 李丹
近年來,西平縣立足資源優勢,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12月22日,在位于西平縣宋集鎮崔莊村的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現代化的生產線高速運轉,工人們操作設備進行裝袋、轉運、滅菌、上架,整個車間一派繁忙景象。
“這是我們香菇菌棒的生產線,由原來的每日生產14000袋增長到現在的每日生產30000袋,并且原來只有三個月可以生產,現在是全年都可以生產。”西平縣宋集鎮崔莊村黨支部書記敬營輝介紹說。
該基地2018年4月建設,分三期共投資1650多萬元,建成大棚234座,連體大棚4806平方,菌棒160萬棒,年出菇1800噸,基地配備有現代化的原菌培養室、母種培養室、栽培種三級培養車間,把原來從外面采購的菌種轉變為自己培育,降低壞棒風險的同時也降低了香菇種植成本。基地采取“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我種香菇已經6年了,承包了50多個大棚,香菇基地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為農戶解決了很多后顧之憂。”西平縣宋集鎮崔莊村種植大戶李華民說,去年香菇價格好,一年掙四五十萬元,他很滿足。
為了提高品牌效應,該基地還為香菇注冊商標。憑借著良好的品質,產品遠銷韓國以及浙江、福建、四川等多個省份,年產值2520萬元,純利潤900多萬元,帶動周邊務工人員500多人,成為了鄉村產業振興的璀璨名片。
西平縣宋集鎮崔莊村黨支部書記敬營輝表示,今年他們又與周邊袁坡、高莊村委簽訂了協議,打算利用他們閑置的豬圈、空閑宅基地、廢棄大棚等種植香菇,讓香菇種植逐步覆蓋宋集鎮及周邊,在不斷地增加群眾收入的同時把宋集打造成香菇小鎮。
西平縣是全國最大的漁網生產基地,其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九成,先后帶動2萬多人脫貧致富。近年來,西平縣著力強鏈補鏈延鏈,加快推動漁網漁具集群化發展。專探鄉水泉汪村搶抓政策機遇,乘著電子商務的風口,靠一臺電腦、一根網線、一臺打印機,讓漁網搭上了“互聯網快車”,從穿針引線到“觸電織網”,逐步成為豫南地區最大的漁網漁具生產銷售基地,漁產業發展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我們村依托漁網漁具加工主導產業,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從生產到銷售到倉儲到物流,我們是全產業鏈覆蓋,同時,構建了集漁網漁具加工、電商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目前,我們村電商專業大戶有58戶。”西平縣專探鄉水泉汪村黨支部書記李世忠介紹說。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西平縣漁網編織這個“老行當”也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不少人開啟了“觸電織網”的創業模式,為漁具產業“云上騰飛”插上翅膀。2023年,西平縣在線企業活躍店鋪數量達1017家,累計實現網絡零售額17.21億元,網絡零售量?6809.67?萬件。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近年來,西平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通過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產業,讓群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實現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編輯 詹云清)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8-342268-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