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梁翊韜 通訊員 邢小寶
近日,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了一名血管通路耗竭的透析患者。由于患者病情復雜,醫院腎內科主任邱明生及其團隊精益求精、迎難而上,竭盡所能為患者重建了一條高質量的“生命線”。
10年前,剛滿18歲的李女士被確診為尿毒癥,從此便開啟了長期的血液透析治療。首次透析時,應用頸內靜脈臨時導管作為透析通路,隨后進行左前臂“頭靜脈-橈動脈端側吻合術”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瘺,2年后內瘺閉塞,改為右前臂上臂“頭靜脈-橈動脈端側吻合術”,3年后內瘺閉塞,又改為右側頸內靜脈長期導管置入術。7年來因長期導管失功,已更換過兩次,此次又出現長期導管失功,導管內溶栓無效。在病友們的介紹下,李女士慕名來到醫院腎內科,找到邱明生主任尋求幫助。
來院后,經超聲等檢查后評估得出:李女士左右前臂頭靜脈萎縮基本消失,不適合再建動靜脈血管吻合瘺;右側頸內靜脈閉塞,亦不能從頸內靜脈直接置入新的導管;左側頸內靜脈通暢,但置管后以后可能引起左側頸內靜脈閉塞,導致頭面部回血障礙出現浮腫。
結合檢查結果,邱明生主任帶領血管通路團隊討論后決定為李女士行右側頸內靜脈原位換管。邱明生科普,此手術存在以下三種情況:1.如果導管纖維鞘較短、直接原位換管;2.如果導管纖維鞘達導管尖端、更換較長導管;3.如果導管纖維鞘達心房下部、要求球囊先擴破纖維鞘,從破孔再置入導絲從纖維鞘外置入新導管。
術中,醫護人員將原導管分離后,置入導絲、血管鞘、靜脈造影,果然在上腔靜脈及右心房中發現長長的纖維鞘直達心房下部,于是決定采用第三種方案。先是用球囊擴破纖維鞘,從破孔再置入第二根導絲調整至纖維鞘外,沿第二根導絲置入新的導管實現了血管內操作,纖維鞘外置入新導管,為透析患者重新建立“生命線”。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889-35135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