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胡耀光 韓冰
在新蔡縣頓崗鄉衛生院,清晨七點的燈光總是準時亮起。那是翁昆鵬醫生開始了他一天長達十余小時的堅守。2012年,這位出身中醫世家的青年,懷揣一卷祖傳銀針回到家鄉,面對的是僅20平方米的冷清診室。如今,他帶領的中醫館已擴展至400平方米,日均接診超60人次,年服務鄉親2萬余人。“診室再小,也要守住這盞燈,這是鄉親們的指望。”他撫摸著磨得發亮的針囊,說出扎根基層的初心。
為了精進醫術,翁昆鵬每周星夜兼程奔赴天津求教,兩年間車輪碾過2萬公里。在國醫大師石學敏的診臺前,他如饑似渴地汲取“針刺如撫琴”的精髓;跟隨水針刀創始人吳漢卿學習,“見骨莫入”的要訣被他密密麻麻記滿了8萬字的筆記。在凌晨歸途的列車上,他常常對著窗外沉思,如何將醒腦開竅針法等高端技術盡快轉化為鄉親們用得上、治得好的方法,這份牽掛讓他片刻不敢懈怠。
村里82歲的楊老漢偏癱臥床,兒子含淚說“爹,咱認命吧”,翁昆鵬卻背著藥箱踏進農家院:“老人家,試試我的針!”暴雨天,他渾身濕透準時出現;寒冬里,握針的手凍裂滲血。經過50多次精心治療,當老人顫抖著自己端起飯碗時,全屋的人淚水與笑容交織。抽屜深處,珍藏著一面褪色的錦旗,上書“銀針濟世 仁心仁術”,這是翁昆鵬收到的29面錦旗、43封感謝信的其中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患者劉某在信中樸實地寫道:“翁醫生扎針不疼還見效,我十年的頭痛七次就好了!”
為了讓每個村子都有會扎針的醫生,翁昆鵬創立“1+N”師承模式,13名村醫在他的傾囊相授下,成為行走在田埂上的健康守護者。2025年春節,當診室單日接診量高達109人的時刻,他仍在耐心地手把手教導徒弟處理一位老鄉的急性腰痛。面對“累不累”的詢問,他笑著指向診室內的患者:“累啥?看到鄉親們能從這康復,笑著走出去,比啥都強。”
翁昆鵬表示,銀針雖小,系住性命;診室不大,溫暖人心。讓鄉親們少跑路、少花錢,在家門口把病看好,這就是他畢生的追求。如今,他的足跡已踏遍全鄉20個村莊,在2156次義診中及時挽救了38位危重患者的生命。那高達99.3%的患者滿意度,正是對這位用“銀針守護一方安康”的基層中醫人,最深情的禮贊。他點亮的,早已不只是一盞診室的燈,更是溫暖在無數鄉親心頭的光亮。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932-35938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梁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