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段騰飛 董椿淋(實習)
隨著立秋節氣的到來,雖然"秋老虎"的余威仍帶來陣陣暑熱,但空氣濕度明顯下降,早晚已能感受到絲絲涼意。中醫養生專家指出,此時人體陽氣開始內收,新陳代謝進入秋季調整模式,若仍延續夏季的飲食習慣,過度食用西瓜、冷飲等寒涼食物,容易導致脾胃陽氣受損,引發腹痛、腹瀉等腸胃問題。
中醫典籍《本草綱目》記載,西瓜“性寒解熱,有天生白虎湯之稱”,屬大寒之物。中醫理論指出,立秋后自然界陽氣漸收,人體需著重養護脾胃陽氣。此時若繼續貪食寒涼西瓜,易損傷脾陽,導致腹瀉、腹脹、食欲不振等問題。民間“秋瓜壞肚”的諺語,尤其警示老年、兒童等脾胃虛弱人群,立秋后食用西瓜需謹慎,胃腸不適風險增高。
近期,不少市民反映出現皮膚干燥緊繃、晨起咽喉干癢、對油膩辛辣食物興趣減退等現象。專家解讀,這正是身體在季節轉換之際發出的適應性信號,提示需適時調整飲食結構。
立秋后建議逐步減少西瓜攝入量,可替換為梨、葡萄、石榴等性質更平和的秋季應季水果。避免晚餐后食用西瓜,以免加重脾胃夜間消化負擔。西瓜從冰箱取出后,應在常溫下靜置1小時左右再食用,減少寒涼刺激。
立秋是身體內在節律與外部環境轉換的關鍵節點。為有效應對秋燥,補水潤燥宜首選秋梨、柚子、甘蔗等水果,或選擇溫潤的湯羹。及時順應時節調整飲食,以溫和滋養的方式回應身體需求,有助于維持健康狀態,迎接金秋。(編輯 詹云清)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108-361778-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