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韓懿亭
“這板降壓藥才過期半個月,扔了多可惜!”鄭州西郊的趙阿姨捏著藥片,語氣里滿是心疼。她身后,藥柜被五顏六色的盒子塞滿,像一座沉默的“小藥房”。隨手抽出一瓶眼藥水——瓶身蒙塵,標簽上的開封日期停留在2023年10月。“還能用嗎?”趙阿姨擺擺手,“又沒長毛,滴一滴怕啥?”
趙阿姨的情況并不是個例。隨著家庭小藥箱的普及,過期藥品常常被忽視在角落。那么,過期藥品究竟潛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風險?我們又該如何科學應對?
變質降糖藥引發急性腎損傷
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藥學部主任李方向記者講述了一個令人心驚的真實病例:“患者送來時肌酐值已經爆表,追問病史才發現,是服用了表面有霉斑的二甲雙胍。”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23年刊登的一個病例記錄了這一悲劇:一位老人因服用了受潮霉變的二甲雙胍片,導致急性腎損傷,肌酐值飆升至450μmol/L。原來,藥品霉變后產生了腎小管毒性物質雙氰胺,從而引發了這場健康危機。
記者隨機采訪了10戶家庭,發現其中6戶的藥箱里存在著過期藥品。有多戶家庭中的老年人表示:“只要沒長毛,就能湊合用。”這種普遍存在的危險認知背后,是家庭藥品管理意識的集體缺失。
然而,變質或過期的藥品是絕對不能服用的。它們不僅藥效降低,甚至可能分解、降解或變性,產生有毒物質,服用后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嚴重時危及生命。
李方解釋說:“像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胰島素,如果溫度變高,蛋白質會變性,失去降血糖功能。阿司匹林在空氣過于潮濕時,會水解產生水楊酸而失效。”
5秒辨藥術:眼鼻手三重篩查法
面對琳瑯滿目的藥品,如何快速判斷它們是否變質?李方總結出一套方法——5秒辨藥術。
視覺警報是最直觀的信號。正常的藥片色澤均勻,而變質的藥片表面可能會出現受損黏連、松片、斑點等現象。膠囊漏粉、糖漿分離、丸劑生霉,這些都是立即停用藥品的標志。
嗅覺檢測則能捕捉到視覺遺漏的風險。正常的藥品僅有輕微的原料氣味,而變質的藥品會散發出明顯的酸、臭或難聞的異味。
觸覺判斷則適用于特殊劑型。如果栓劑只是暫時軟化,那么冷藏后還能使用;但若出現油水分離,就必須丟棄。變質的栓劑會在掌心留下明顯的油漬,與正常栓劑形成對比。
藥品拆零有風險
不少老人喜歡把藥品拆零存放,覺得這樣既方便又實用。然而,市場上的小藥盒品種繁多,其密封性和避光性是否達到原包裝的水平難以判斷。
藥品的儲存條件要求嚴格。如果儲存時與外界水分、氧氣等發生作用,會影響其穩定性和質量,輕則不能達到預期療效,重則變質致病。更重要的是,有些藥品的理化性質改變并不是肉眼可觀察到的。
李方提醒大家,藥品拆零有風險,儲存需謹慎,不同的藥品對溫濕度有不同的要求。藥品應嚴格按照說明書的要求合理存放,避免陽光直射。
若未按規定存放,可能會造成藥品變性。如環境溫度高于30℃,糖衣藥片溶化的風險會升高300%,膠囊劑黏連的概率升高150%,中藥飲片霉變速度升高200%。
如果藥品曾被誤放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如浴室),即使未過期,也必須立即丟棄。這些藥品包括生物制劑與急救藥(如胰島素、疫苗、硝酸甘油片)、特殊劑型(如栓劑、氣霧劑、滴眼液)以及中藥制劑(如蜜丸、糖漿劑)。
家庭藥箱“極簡管理”指南
第一,要檢查藥品的有效期。查看藥品包裝上的有效期標識,確定藥品是否在有效期內。
第二,檢查藥品的外觀。觀察藥品的色澤有無變化,檢查是否有受損黏連、松片、斑點等現象。對于水劑類藥品,要看藥液是否清澈,有無變色、變味、霉點等;對于酊劑、浸膏、糖漿類藥品,要看是否有分離、析水、沉淀等現象,并聞其是否有異味。
第三,檢查藥品的開封情況。對于開封后的藥品,需要貼標簽記錄藥品開封時間,并根據開封后不同種類藥品的有效期進行篩查。這樣可以避免誤用過期藥品。
第四,記錄藥品信息也是一個好習慣。將藥品的名稱、規格、有效期、開封時間等信息記錄在標簽紙上,然后貼在藥品包裝上或藥盒上,方便隨時查看。
第五,整理藥箱也必不可少。將檢查后的藥品分類整理好,放回藥箱中。對于過期、變質的藥品,要及時清理出藥箱。藥品應分類存放:內服藥和外用藥分開,急救藥與常規藥分開,有毒藥品加鎖保存,以免急用時拿錯、誤服而造成危險。
針對健忘的老年群體,還可以通過設置提醒工具來定期進行家庭藥品檢查。比如利用手機的鬧鐘或日歷功能設置提醒,或者在藥箱上貼上便簽。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108-36237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