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10時,八寶山革命公墓東禮堂的門口掛起了寫有“我一生只干了航天這一件事”字樣的黑底條幅。禮堂前,上千人的隊伍已快排到公墓門口,隊伍里有滿頭白發的老人也有不少年輕人,他們此行是為了送別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航天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航天“總總師”任新民。
2月12日15時,任新民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任老總一生堅持不唯書、不唯洋、不唯上、只唯實,他給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給航天后輩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玨說。
正如開頭那句任新民的自述所言,他將一生都貢獻給了中國的航天事業。上世紀50年代,任新民就開始從事導彈與航天型號研制工作,在液體發動機和型號總體技術上貢獻卓著。他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衛星通信、實用衛星通信、風云一號氣象衛星、發射外國衛星等6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主持研制和發射工作。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北京11所原副所長、曾擔任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發動機副總師的王桁和任新民一起參與過東風一號導彈和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在王桁看來,“任老總樸實無華、平易近人,又一絲不茍,具有擔當”。
王桁至今仍記得任新民推動氫氧發動機研究時的艱難。
由于氫氧燃料性能高、無污染,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任新民就提議在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建立氫氧發動機工程組。上世紀70年代,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立項之后,關于三級發動機是否要采用氫氧推進有很大爭議,很多人覺得,“既然已有現成的液體發動機,為何還要再去研究新的?”
任新民頂著巨大壓力力陳己見,在多個場合闡述氫氧發動機的優勢。他曾說:“搞衛星的永遠只用現成的火箭,搞火箭的永遠只用現成的發動機,搞發動機的還得自己爭。”
“對于任老而言沒有退休的概念,一直到95歲,他才真正停下來。”王玨說,任新民直到80多歲還時刻關注國際航天領域的新發展、新研究,還在思考未來的航天運輸技術、新型火箭推進技術如何開拓。在任新民家里,有一本厚厚的英漢雙語字典,他一直堅持看英語材料,有時看到一個新的研究成果,就會立馬打電話給王玨詢問他的看法。“我們有時候都感覺跟不上他的節奏,新中國第一代航天人用如此勤奮的狀態鞭策著我們,我們更不能有任何懈怠。”王玨說。
王維彬也有類似的感覺。1996年至201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北京11所一直在研制長征五號火箭芯一級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多次在北京101試驗所進行試車。該發動機的總師王維彬記得,任新民在80歲高齡時還是一有空就親臨試車現場指導工作,不在北京時,任新民也會讓王維彬按時匯報情況。一次王維彬有事耽擱了一點時間,他很快就接到了任新民詢問試車情況的電話。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領軍人物,任新民的名號在航天系統早已無人不曉,但很多與他接觸過的航天后輩都認為:“憑任老總的穿著和生活方式,你會覺得他就是個‘老工人’,喜歡穿簡單的青色外套和運動鞋。”王玨也說:“在他腦子里,想的都是國家的事,把自己的位置看得很低。”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任新民由于身體原因無法常去發射場,但他依舊關心著長征五號的研發進程,他總是問來探望他的人:“長征五號什么時候打?”任新民告訴王桁:“別的事我都不管了,就關心長五這個事了。”
去年11月3日,長征五號首發成功,這位年逾百歲的老人激動地題字:祝賀長征五號首飛成功。任新民1月4日在醫院提筆寫下“長五火箭,永保成功”,這8個字在朋友圈里廣泛傳播,鼓舞了眾多中國航天人。這也是任新民給中國航天事業題的最后一幅字。
“長征五號應該算是他最后的心愿了。”王玨說。
“任老總百年傳奇人生為中國航天,為我們后輩留下的財富、特別是精神財富,是巨大的。”載人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火箭的總體主任設計師容易說:“雖然任老總離開了我們,但他永遠是我心中中國航天的‘總總師’,(他)永遠心系航天、勇于開拓,為航天鞠躬盡瘁。”
“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已逝,航天事業依然不斷地創造新的傳奇。
本報北京2月16日電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188-8585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