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的指針撥回到十年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在中華大地匯聚,推動著中國文藝開啟了新的探索。這場變革,不僅重塑著文藝生產的底層邏輯,開辟了多維度的傳播路徑,更在創作主體泛化與審美范式革新的變奏曲中,延展了文藝作品的價值維度邊界。
雙創奏響的第一重變奏,是讓中國文藝在“破界”與“再生”的雙軌中迸發出無限可能。傳統文化成為創新引擎的燃料艙,戲曲突破劇場走向虛擬空間,文物搖身一變成為冰箱上的藝術品,失落的非遺在云端構筑起動態基因庫。此外,脫口秀、電子游戲、劇本殺等舶來文化與本土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在不斷滿足人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的同時,通過跨界改編與技術賦能,化身為可體驗、可互動、可消費的新文化符號。
雙創的第二重變革,是打破專業壁壘,讓文藝創作從“精英敘事”轉向“全民共創”。一臺手機能拍電影,一個軟件可做動畫,一條5G網絡讓山村歌者直連世界舞臺,技術工具的低門檻化和平臺經濟的崛起,讓“藝術家”的定義不再局限于科班出身,外賣詩人、非遺傳承人、退休教師等草根創作者們紛紛擁抱創作,重塑創作生態。
雙創時代的終極答卷,是將文藝從精神財富轉化為經濟效益與國際影響力。《封神》《哪吒》《流浪地球》等作品的工業化實踐,不僅勾勒出中國電影從單點技術突破到全產業鏈整合的進階路徑,更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在此基礎上,文旅融合催生出“沉浸式演繹”“非遺研學”等新業態,為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與此同時,微短劇、國產游戲、中國網絡文學等“新文化使者”,以輕量化、年輕化、娛樂化的姿態,推動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上打開市場。文藝不僅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糧,更成為拉動就業、激活消費、賦能實體經濟的新引擎,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從創意火花的迸發,到創客群體的壯大,再到國際影響力與經濟價值的雙豐收,雙創為文藝領域打開的是一扇“無限游戲”之門。當每一個人都被賦予創作的權利,當每一份熱愛都能找到生長的土壤,屬于這個時代的文藝史詩,才剛剛寫下序章。
(撰文:劉子璐 制作:路天悅)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zyfgj.cn/showinfo-33-35499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